河南援疆医生丁智晓:一切为了留住患者的生命
电话联系到了援疆医生丁智晓。周五早上,如约来到新疆哈密市第一人民医院。丁智晓是市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主要负责指导年轻医师对住院部病人的诊疗工作。在四楼见到了他穿着白大褂,两鬓有少许白发,正在查房。他谦和地笑着和我打了招呼,一点没有专家的架子。
脾气好、下药准的援疆医生
来到办公室,问及丁智晓来哈密有无不习惯之处,他说生活方面这边安排很好,很满意。我原本设想资深医师丁智晓会侃侃而谈,那一幕幕心脏病患者急救场景将在我面前呈现。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待我说明报纸将做他的专访报道时,他微笑着说:“救治病人是医生的职责,没啥可说的。我是个普通援疆医生,不用费心刊登了。”看得出丁智晓为人十分低调。
丁智晓每天早上带着科室年轻医师,现场指导如何查看病人症状、了解病人病情控制情况、规范用药,提问年轻医师有关医学知识。住院部病人多时达50人,每个患者他都亲临床前,整个上午跑下来非常累。
托乎提·莫合塔是冠心病心衰伴有糖尿病患者,入院时呼吸困难、两腿浮肿,已经无法行走,血糖随之升高。来医院做完检查后,丁智晓主张给病人使用扩张血管药、利尿药、强心药。严格控制血糖,让病人少食多餐。四天后,病人心脏症状明显好转,血糖稳定,体重减轻4公斤。看见丁智晓来病房,托呼提高兴地打招呼:“丁医生你好,今天又来看我啦,我好了,就是肚子饿得不行!”少数民族朋友的热情和直率逗笑了大家。丁智晓专心地给托呼提量血压,血压正常。收起血压计,丁智晓按了按托乎提的双腿,查看消肿情况。丁智晓晃了晃托呼提胖乎乎的肚皮笑着说:“太胖了,要减肥,少吃羊肉多吃蔬菜!”托乎提急着申辩:“丁医生,我嘛就是喝凉水都长肉的人!”丁智晓给托乎提送来健康饮食合理控制血糖的图书,让他有空看看。
病人对丁医生的评价是没架子、脾气好,负责任,下药准。
留住生命是对患者最好的关怀
心脏造影检查手术医学上称为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技术。作为主治医师,丁智晓做过的心脏造影手术不计其数。在市医院,丁智晓制作培训课件,给年轻医生讲授这方面的知识。
生死攸关的时刻,留住生命是对患者最好的关怀。通过同在市医院的援疆医生陆振涛讲述,得知丁智晓他们经常面对命悬一线的患者,最典型的是病人表现了心脏病的全部症状,被急救的病人有很多出现低血压休克,心脏处于“心室颤动”状态,即心脏乱抖,医生马上采取电击除颤,让心脏恢复正常跳动。病人心脏恢复跳动后,有些病人紧接着出现心衰,即心脏的收缩舒张跟不上,心脏供血不足,病人胸闷,喘息困难,医生们采取给病人使用利尿,降压(扩张血管)的药物,减少心脏负荷。抢救过程往往在三个小时左右,医生们的神经高度紧张,直至患者脱离危险,病情稳定下来,医生们才会松一口气。丁智晓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当地内科医生,进一步规范了危重病人的诊治及抢救流程,提升科室整体医疗业务水平,将为哈密市人民医院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内科医疗队伍。
到农牧区去巡诊
洛阳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提起家乡丁智晓难掩自豪之情,终于有了话题。丁智晓1962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洛阳医学专科学校,在河南医科大学获得本科学历后,在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成为一名心内科医生。丁智晓先后被单位派去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习一年,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学习一年,北京同仁医院心脏中心学习半年。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丁智晓渐渐精通各种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各种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心脏病、各种心率失常)的诊治,对心脏危重症的抢救有丰富的经验,开展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成为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主治医师。2014年3月,丁智晓作为援疆专家从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来到哈密市人民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
来到哈密市人民医院,丁智晓与院领导、医务科主任进行沟通,并向当班医生了解情况,翻阅在案病历。通过调研,他看到市医院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虽然规范有序,但在急危重症的临床诊治上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内科疾病救治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病历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高。随后,他利用一周时间,对市医院疾病诊疗的整体状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从临床开始带教,一方面,定期开展专题业务知识讲座,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查房带教,规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把一些重症救治技术传授给大家,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诊治水平。
丁智晓参加了市医院和援疆指挥部安排的义诊活动。先后去了陶家宫镇,沁城乡,天山乡,南湖乡以及骆驼圈子开发区。丁智晓及多位援疆医生组织巡回医疗队,以防治多发病、常见病为主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进活动。针对少数民族农牧区重点人群,医疗队定期、不定期开展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活动,咨询人数达30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为少数民族孤寡老人、行动不便人士、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送医送药金额达数千元。
援疆对于丁智晓来说是使命,也是责任,他只管俯下身来,尽力而为。(侯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