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人物:“龙江古丽”刘晓芳爱洒新疆乌伦古湖

12.09.2014  13:29

从黑龙江之滨到西域边陲,从牡丹江畔到乌伦古湖畔,作为第八批援疆干部的普通一员,带着组织的重托和家人的嘱咐,踏上了援疆之路。短短的半年时间,她用自己的真情、真爱、真心,把自己所学的医疗技术和满腔热情都奉献给了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赢得了当地各族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她就是被福海县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为“龙江古丽”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援疆干部刘晓芳。

2014年2月26日,刘晓芳与其他24名牡丹江市援疆干部一起到达福海县。第一天到福海县人民医院超声科工作时,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刘晓芳并没有感到担心,但语言不通却是让她十分头疼的一个问题。就连一个简单的“鼓肚子”,她就要连比划带说地沟通半天。面对语言沟通障碍,工作环境的陌生,生活习惯的不同,作为援疆医疗队里唯一的女医生,刘晓芳表现出了她性格中的另一面——坚强与坚定。她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把常用的哈萨克语随时记在笔记本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学习,几天时间下来,她就能独立完成和哈萨克族牧民的简单交流,终于收获了农牧民诚挚的“热合买提(意为谢谢)”。

经过近半年的适应和学习,刘晓芳的医术获得了群众的称赞,而且来就诊的哈萨克族妇女看着她学哈萨克语的认真劲,就会主动教她,现在刘晓芳已经掌握了工作中常用的哈萨克语,沟通已基本没有问题。农牧民们都亲切地称她“龙江古丽”。

刘晓芳经常说:“我现在深深地爱上了哈萨克语,爱上了新疆,能够工作和生活在福海县这片热土上,对我来讲既是锻炼和考验,又是培养和成长。

刘晓芳在工作中发现医院的超声专业技术人员极度匮乏时,迅速转变思路,把自己由援疆专家定位为基层医生,加入了临床一线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带教指导等工作,手把手地指导科室年轻医生熟悉超声业务。年轻医生们的基础都相对较差,刘晓芳就不厌其烦地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指导操作。她时刻告诫自己,要让自己的一次援疆变成终生援疆,留下技术、培养出人才比什么都重要。

刘晓芳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水平,主动提出意见建议,帮助同事解决问题。一位左腮腺肿物病人,初步诊断为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她发现后作出了左腮腺实性肿物的准确诊断,由于腮腺肿物与面部神经关系密切,医院考虑处理风险较大,技术和设备均不能满足手术要求,她及时将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进行了成功治疗。一例脾破裂患者,由于年轻医生经验不足,多次检查后无果,经刘晓芳一确诊,发现该患者属破裂小,出血少的脾破裂。但如果不及时救治,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该患者最终得到了很好的救治,转危为安。

刘晓芳还积极参加援疆志愿者义工服务队的各项活动,即使患病时仍跟随援疆医疗队下乡为各族群众义诊,开展送医送药最后一公里活动。下乡义诊时临时超声室很简陋,尤其是新疆的三四月份,屋子里很冷,几十个检查做下来,手冻得已经伸不开了,浑身瑟瑟发抖,但是看到准确的检查结果,能够让偏远地区患病的农牧民得到及时的医治,能够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刘晓芳就心满意足了。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刘晓芳和她的医疗队利用节假日在偏远乡村、敬老院、社区开展义诊达10余次、义诊农牧民达1000多人次。

刘晓芳不仅用心援疆,用智援疆,还用情援疆,她拿出自己的生活费资助了当地的一名高中特困生杨莉,并且表示援疆结束后也仍将继续帮助她完成学业。(庄晓颇 罗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