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边员“老恰”:巴里坤戈壁滩上的“边境通”

01.09.2016  14:10
       

 

护边员恰依木然·恰依扎在边境线上巡逻。

  

  8月29日,大红柳峡村哈萨克族牧民在举行婚礼。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东部的边境县,县域内中蒙边界线长313.4公里,边境辖区2.52万平方公里。距县城180多公里的大红柳峡乡则是巴里坤离边境线最近的乡,100多户人家的大红柳峡村就在这个乡。

  8月29日中午,大红柳峡村格外热闹,村子里的乡亲陆陆续续来到毕加米西家。今天,毕加米西的二儿子娶媳妇,平日宁静的边陲小村今日的欢声笑语似乎能传到数里之外。毕加米西的房子不够用,住在隔壁的哥哥恰依木然家也接待了不少客人。

  被人称为“老恰”的恰依木然·恰依扎是这场婚礼的“总管”,为了侄子的婚礼忙得大汗淋漓。“没有国家的安宁,怎么会有现在的幸福。”他说。

  这个村子与边境线的直线距离只有90公里。老恰是村里34个护边员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他经常跟随父亲去边境线上,一边放牧一边巡边。当了20多年护边员的老恰有一个习惯,村里尽人皆知,那就是堆石头做标记。为了让行政区域和各个牧民放牧区域的界线更分明,他会在已经界定好的边界线间,垒起一人高的石头堆做标记。除此之外,只要骑马或骑摩托车出远门,他都会用堆石头的方式做路线标记,以免迷路。

  除了放牧护边,老恰还非常注意收集治安信息。由于他熟悉边境辖区的一草一木,遇有任何风吹草动,他总是能第一时间察觉,并及时报告当地边防派出所官兵,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边境通”。什么样的人来边境线上干什么、有什么样的企图,老恰一看就知道。

  凭着多年的护边经历,他知道每年秋冬季节,经常有盗猎黄羊、野驴等野生动物的人们成群结队来到边境附近。那时老恰就会增加巡边的次数,从每半个月巡边一次改为一周或十天一次。冬季,一去就是两三天,喝点水、啃点馕,裹上大衣就睡在戈壁滩上。问他“这样很苦吧?”他淡淡一笑,摇了摇头说:“不苦!派出所发的军大衣和鞋子,暖和得很。

  老恰的妻子巴合提汗回忆,家里没通自来水时要去8公里外的地方用马车拉泉水喝,冬天吃雪水。没通电时,家里只点蜡烛,手电筒在巡边和放牧时才舍得用。老恰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近几年,村子里变化很大。乡亲们都住上了定居兴牧房,村子里的路、水、电都通了。现在别说是人,我们的牛羊都不住土房子了。都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他笑着说。

  “过去条件艰苦的时候,没想过到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吗?”记者问老恰。“我们这里很好啊!”老恰和妻子异口同声地回答,“这里有水有电有柏油路,还有能开垦的荒地,谁敢说这条件差?”老恰家里有70多只羊,他自己开垦了80亩荒地种上了苜蓿,打好的苜蓿草今年可以卖3万元左右;每年家里都可以领到3万元草原生态补奖;他和妻子每月每人都能拿上800元的护边员补助;儿子在村子附近的煤矿开铲车,每月工资4000元……这样算下来,老恰家每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很红火。现在,村子里不少老乡在向老恰看齐,也打算开垦荒地。

  “我们的职责是协助派出所做好社会治安,保护国家领土完整、保护父老乡亲的人身财产安全。”老恰严肃地说。他非常看重护边员的身份,“小时候,我的愿望是当一名军人,没有实现。现在我通过当护边员与军人们一起保卫国家,也算是实现了愿望。”派出所官兵经常带上老恰一起巡边,逢年过节都会送来米、面、油慰问。老恰和妻子只要听说哪个官兵家属来了,都会邀请到家里做客,“跟一家人一样”。

  护边20多年,老恰已由当年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变成了50多岁的大叔。老恰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他最珍视的几张荣誉证书:2009年年度优秀群众护边员、2011年年度优秀护边员、2012年爱民固边模范户、2014年年度优秀护边员……

  我们离开老恰家时,婚礼也进入了高潮,要为新娘举行掀盖头仪式,毡房里传来长者们真挚的祝福:祝愿新人幸福、祝愿家园美丽、平安……

  “全巴里坤有390多名护边员协助我们做好守边工作。他们的毡房就是我们‘流动的哨所’,他们就是我们在戈壁滩上的‘流动摄像头’,他们对维护边境的安定功不可没。”武警哈密边防支队巴里坤边防大队政委马维平说。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