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抗战老战士回忆烽火岁月 含泪再敬一个军礼(图)

30.08.2015  11:54
原标题:三名抗战老战士回忆烽火岁月 含泪再敬一个军礼

8月27日,吴德胜老人眼含热泪为牺牲的战友敬了一个军礼。黄杰敏 摄

作为曾经的抗战老战士,他们都有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抗日故事。虽然岁月已逝,容颜已衰,但融进血液里刻骨铭心的记忆,绝不会因70年岁月的变迁而被磨灭。伴随着9月3日大阅兵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抗战老战士们的记忆闸门也一点点打开,那些尘封已久的抗日往事,为读者还原出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吴德胜 “打鬼子,没怕过死

93岁的吴德胜是米东区长山子镇土梁村一名普通农民,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抗战老战士。

8月27日,在吴德胜小儿子吴同兵的家里,记者见到了吴德胜。吴德胜耳朵已经背了,交谈时要大声说话。谈起70多年前的抗战,老人面部凝重,一字一顿地说,“打鬼子,没怕过死”。

由于老人操着浓重的江苏口音,在吴同兵的“翻译”下,三个小时时间里,老人还原出当年他参加抗战打鬼子时的一些情景。 1944年,22岁的吴德胜在家乡江苏省建湖县加入了新四军盐城独立团,成为盐城独立团一营一连的战士。

1944年至1945年,吴德胜跟随部队辗转苏鲁豫边区和日本人打了五六次仗,一次战斗中,部队整整打了一天,抓获了70多个日本俘虏。

不久,日本投降,抗战取得胜利。吴德胜记得当时喝了很多酒、放了很多炮,高兴得几个晚上都没睡觉。

后来,吴德胜又转战东北、中南,解放海南岛。而他所在的这支部队成为后来鼎鼎大名的43军127师。

1959年,解甲归田的吴德胜从家乡江苏建湖县再次偷偷跑出来,这次不是去打仗,而是响应国家号召赴新疆支边。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吴德胜始终未离开过长山子镇土梁村。

采访快结束时,讲到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老人站起身来,眼含热泪为他们敬了一个军礼。(王磊)

程广银 桑树汁救活战友命

作为一名战士,手中的武器应该是枪和手榴弹。而对于程广银来说,他手中的武器却是纱布和桑树根。

在抗日战争中,作为战地卫生员,程广银没有摸过手枪,也没有握过手榴弹,却用手中的纱布和桑树根,保护着战友们的生命。

程广银今年86岁了,住在石油新村街道九家湾社区。8月26日记者在老人家中见到了他,说起70多年前的往事,他说:“多亏了纱布和桑树根,救了很多战士的命!

程广银出生在山东范县。抗战爆发后,山东一带成为八路军在敌后的重要战略基地。1943年,八路军在他家附近开设了后方医院,时年14岁的他到该医院当勤务兵,主要任务是护理伤员。

当时村里破伤风肆虐,夺去了很多战士的生命。受医疗条件限制,他每天只能靠挖桑树根,熬成水给感染破伤风的战士喝,以控制病情。 但是,光靠喝桑树汁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战士最后不得不截肢。程广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一边继续熬桑树汁,一边用热纱布蘸上汁液,热敷伤口。

每天睡觉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程广银说,因为担心纱布凉了效果不好,每隔20多分钟,他就给战士轮流换一次纱布,一晚上下来,要换20多次纱布,几乎不能合眼。

在程广银的悉心照顾下,破伤风在当地得到了有效控制。

抗战胜利已经70年了,程广银离开战场也近70年。战争的硝烟早已消逝,但老人还是会经常给子女讲述他的抗战经历,“我想让孩子们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郝玉)

刘大佩 树枝堵住伤口

刘大佩于1938年在湖北加入新四军第五师。8月26日,记者采访他时,今年90岁高龄的刘大佩,依然清晰记得当年抗战自己身受两处枪伤的场景。

1940年,刘大佩跟随队伍出征途中,遭遇敌人的埋伏,自己的右腿不幸被枪击中,子弹从肉中穿过。这是他入伍后受的第一处枪伤。

刘大佩并没有告诉战友和团长,而是赶紧拿了根树枝,将子弹打穿的洞用树枝堵住,依旧跟着部队行进。

团长无意间发现刘大佩右腿淌血,才得知他受了枪伤,生气地问他为何不说。“还没打断,说啥呢嘛。”刘大佩说,当时之所以瞒着,是害怕他们知道自己受伤的事情后,让他留下养伤,不能跟着队伍一起去打仗。

1945年,在湖北随县,敌人包围了村子,刘大佩悄悄出去打探消息,在一个墙拐角处发现了敌人,双方同时开枪,刘大佩的子弹击中了敌人的心脏,而敌人的子弹也打中了他的右臂。

子弹伤及到他右臂骨头,直到现在,一碰伤口处浑身又麻又疼。

身上的伤痛虽然还在,但心里早已将它忘了。”刘大佩说,是抗战那段日子教会他什么是坚持。

刘大佩说,他有一个遗憾,就是1949年他拍下的第一张照片在搬家过程中弄丢了,他清楚地记得,照片上的自己腿上打着绷带、腰上插着手枪,那时新中国刚成立,虽然当时身体疲惫不堪,但他脸上的笑容却非常灿烂。(盖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