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撑使我区杏产业再现生机
以往,我区杏子单产只有500公斤,而如今,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区杏单产已提高到700公斤至800公斤。杏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使我区杏产业再现生机。
2月27日,由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科院、石河子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林科院联合完成的科研成果“新疆杏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获得2014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新疆是世界杏子的起源中心之一,栽培面积约占世界杏树栽培面积的近三分之一。新疆杏子种植面积曾经达到300多万亩,但是由于品种混杂、栽培模式粗放、病虫害多、产量低、产后贮藏和加工技术不足,导致经济效益低,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2008年前后我区杏树栽培面积已经下降到200万亩左右。
2003年开始,新疆农业大学联合新疆农科院、石河子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林科院等科研机构主持承担了“新疆杏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项目,该项目由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杏专家大院技术开发与示范”等10余个课题组成。
据该项目负责人、新疆农业大学教授廖康介绍,针对杏子的品种混杂,科研人员从400余种的杏子里筛选出11个适合鲜食、加工专用品种,使得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科研人员制定了选择良种、合理修剪、科学施肥、正确病虫害防治等《新疆杏标准体系》地方标准。
在病虫害方面,科研人员采用合理修剪和喷施石硫合剂的方法使防治效果达到95%。还通过为杏树配置适宜的授粉树、花期调控、防止冻害和沙尘、建设防护林等措施提高了杏树产量。同时,建立了肥料营养诊断体系,确定了杏树科学施肥标准。
此外,针对杏子不耐贮藏和加工技术落后,科研人员开展了杏子贮运加工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采用采前处理、保鲜袋处理、低温储存等综合措施,储存时间可以达到59天;采用苯板箱普通车辆运输3天至5天,杏子完好率达到85%以上。项目期间,引进了华隆农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研发出了杏仁油、杏仁蛋白、杏浆、杏汁、开口杏核等多种加工产品,延长杏产业链。
截至去年年底,新技术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吐鲁番地区等地累计推广面积达400余万亩,新增产量120余万吨,增收36亿元,培训果农40万人次,项目区种植户人均增收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