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疆长大:多民族聚居环境成就了我的事业
作者系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退休干部 德良
塔城是个多民族聚居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多民族聚居的文化融合之地,一个人会说几种语言成为塔城人最真实的生活。我这个生长在塔城的达斡尔族人从小在多民族聚居的环境中学会了哈萨克语、维吾尔语、汉语和蒙古语,后来还当起了翻译。
村里的小小翻译
1961年,我初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塔城县恰夏乡吉也克村(现为塔城市恰夏乡切特吉也克村)当粮食收购员。在学校学过汉语的我成了汉族村民和达斡尔族、哈萨克族村民的翻译。这是我的第一份翻译工作。
1963年8月,我参加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党校的招生考试,当时招生老师让我们读一段汉语短文,然后翻译成哈萨克语。我从小与哈萨克族小伙伴们一起长大,会说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在学校也学过哈萨克语言文字,所以考试顺利通过了。
当年9月,我提着行李坐车走了4天来到了伊宁市,成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党校哈萨克语翻译班的一名学生。在这儿,我接触到了各民族知识分子,也有机会读到了很多书。
向“老翻译”学习取经
当时,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府有一位姓张的老翻译,翻译水准在当地是响当当的。每次开大会,我都认真听他翻译,也会找他一起讨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他告诉我,在平时生活工作中遇到新词语或经典语句就会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我也学着张翻译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也有了好记性。后来,无论在额敏县委还是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我都一直坚持着记笔记。现在,我还保存着六七本笔记本,哪个本上记着什么名词,我都能说出。
1967年,我被分配到额敏县委当翻译。开会、下基层、文件翻译,每天都忙碌着各种翻译工作,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工作狂”。刚开始是口头翻译,口头翻译得头脑灵活、反应快,会议主持人说完一句话,就得翻译一句。有时开会,坐在两间屋子中间门的门槛上,这边说完一句就翻译给那边。有时是记录翻译,会中记录一段内容再到另一会场翻译。
在社会发展中,随时都会产生新的名词和术语,翻译者得理解这些新的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翻译。在那个交通不便、生活困难的年代,我只能以读报纸、听广播的方式学知识。那时,都是读《新疆日报》汉文版和哈萨克文版,从对照中巩固翻译水平。碰到不理解的词就查字典或问别人,直到搞懂为止。
额敏县哈萨克族较多,在长期与哈萨克族同事和朋友的接触中,我的哈萨克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各民族朋友更多了
1979年,我和蒙古族同事巩巴一起翻译哈萨克语短篇小说《姑娘的坟》,后又翻译印度电视剧《永恒的爱情》。1981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哈萨克语台工作。
广播涉及的内容多姿多彩,学到的东西更多。我边学边干,渐渐地成了采、编、译、播合一的广播人。我作为哈萨克语台的资深老翻译,为哈萨克语广播事业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翻译。
翻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看书、翻译,也成了每日必不可少的工作。
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后,我的各民族朋友更多了。哈萨克族同事木合达斯是我多年的搭档,我俩一起合作翻译了很多长篇小说和影视剧。蒙古族邻居敖日丽玛和我们家多年来习惯一起做春节前的准备、一起过年。20多年来,我们两个不同民族的家庭一起过年的习惯一直没变,变化的是不断增加的家庭新成员。
10年前,我的老同事孙继敏退休后搬到了乌鲁木齐。每次聚会上,孩子们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俩一会用汉语、一会用哈萨克语聊天,我俩聊得更开心了。
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新疆多民族聚居的环境,成就了我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