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奎屯交往交流交融纪实民族
团结进步的援疆实践
2016年春节,一部讲述了从徐州走出的汉家公主——解忧公主在西域乌孙国传奇跌宕一生的电视连续剧《解忧公主》在央视八套热播。这部展现“徐州女儿”解忧公主为国家和平、民族和谐奉献一生的影视作品,是在徐州市对口支援奎屯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下拍摄的。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解忧公主》要表达和传递的,正是这种认同。2000多年后,当我们穿越历史尘埃,用目光去追寻这位传奇女子的背影时,竟发现历史的脉络中隐藏着某种不可言说的机缘巧合:2000多年前,解忧公主胸怀大爱远嫁乌孙,为西域带来富庶的物质文明,更开创了西域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史诗般的一页;2000多年后,当对口援疆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来自徐州的援疆人,用实际行动让两地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
“因为解忧公主的缘故,不少哈萨克族群众习惯亲切地称呼徐州人为‘亲戚’。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我们相信,这亲戚会越走越亲!”奎屯市委副书记、徐州援疆工作组组长杨明说。
“我在徐州有个家”
4月13日下午,奎屯15岁哈萨克族女孩博黎新·库马尔登上了央视《焦点访谈》,在节目中,博黎新开心地说:“我在徐州有个家。”
这期《焦点访谈》以“手拉手、心贴心”为题,重点介绍了徐州市通过对口援建奎屯市,促进两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团结的经验做法。而“G30徐奎红领巾民族团结夏令营”成为节目关注的焦点。
杨明说,“G30”是指连霍高速公路,在这条绵延数千公里的高速大动脉上,徐州、奎屯东西遥遥相望,都是重要的节点城市。“G30徐奎红领巾民族团结夏令营”活动的寓意就是希望能够像G30连霍高速公路一样,一头连着东海之滨,一头系着天山之麓,让两地青少年手拉手,心连心,在共学共玩中加深情谊。
博黎新和“徐州弟弟”吴金亚、“徐州妈妈”胡芳的故事,就发生在G30的两端。
2014年7月,徐州市民胡芳通过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则消息,“G30徐奎红领巾民族团结手拉手”夏令营将在徐州举办,有十几个奎屯孩子要在徐州认一位“徐州妈妈”。
“我当时就想去参加这个活动。”胡芳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儿子吴金亚,他也很支持,说想要一个新疆姐姐。在接下来几天的活动中,胡芳邀请博黎新到家中做客,还带她去徐州的新疆民族特色餐厅,吃手抓饭、烤肉等新疆美食。
胡芳说,两个孩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儿子教女儿弹钢琴、敲架子鼓;女儿则教儿子哈萨克族舞蹈,学说哈萨克民族语,家里每天像过节。
2014年8月,博黎新离开徐州仅仅一个月后,胡芳就带着丈夫、儿子来到奎屯看望这位新疆女儿。
“你看,这是我们在那拉提一起骑马,这是我们在赛里木湖边支起帐篷跳舞……”在博黎新家里,她兴奋地打开相册,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在伊犁和阿勒泰游玩时,博黎新的姨妈、大姑等也全家出马,热情接待远方的“亲戚”。
两个孩子姐弟情尤其深。博黎新的母亲阿妮古丽·托里涛汗说,孩子们经常通过书信、网上视频聊天,互寄礼物,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我和胡芳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两家人真正成了不分彼此的一家人。今年暑假,我们还要去徐州走亲戚!”
从2014年起,奎屯市已有13000多名少先队员与徐州市少先队员通过书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14年—2015年,奎屯共有30名青少年赴徐州进行手拉手活动,他们都有了“徐州妈妈”。此后,不少“徐州妈妈”自发来到奎屯看望新疆孩子。徐州市还组织76名“徐州妈妈”来奎屯认养特困孤儿和少数民族儿童。小手拉动大手,小善积成大爱,借助活动,通过孩子的交流带动家长之间交往,在一次次真诚的沟通和互动中,徐奎两地人民的心贴得更近了。
真心换来真情
在徐州对口援疆工作组的干部们看来,援疆不仅意味着一段宝贵的人生际遇,更意味着用心、用情去温暖这一方奉献于斯的土地。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的命运越来越多地与这里的各族兄弟姐妹发生着联系,有一种浓浓的亲情也渐渐渗入血脉,无法抹去。
4月10日,是奎屯市各单位义务植树的日子。徐州援疆干部、奎屯市教育局副局长代效力的植树点就在开干齐乡。代效力的背包里不光装着午餐的干粮,还有两套崭新的衣服和花花绿绿的彩笔、文具。
植树间隙,趁着半小时休息时间,代效力来到开干齐乡侨心小学门口,早已等在那里的两个小巴郎像小鸟一样扑进他的怀抱。
阿合买提江·特里和别克江·特里是两兄弟,一个7岁,一个9岁。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是外迁户,没有房子和土地,兄弟俩一直和母亲艾力古·买买提相依为命,曾一度面临辍学的困境。
2015年9月,侨心小学成为代效力的帮扶学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代效力决定资助两个孩子,悄悄给他们买了新校服。为了帮助更多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代效力还发起奎屯企业家参与公益众筹和拍卖,并为30名贫困孩子添置了冬衣和文具。
援疆医生邵永是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博士、副教授。这位在胃肠外科赫赫有名的专家忙于学术和科研,在徐州,要挂他的号颇不容易。来到新疆后,邵永却变成了“泥腿子”医生,一年中有三分之一都泡在基层医院和牧区教学、巡诊。
肝包虫病是新疆牧区的多发病,这也是邵永主攻和擅长的领域。作为一名医者,邵永用解除病痛的方式完成与各族患者的交往交流交融,感受着各族人民的淳朴和热情。
“第一次喝上马酒的经历令我永生难忘。”邵永说,2014年7月,得知一名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70岁哈萨克族老人患有复杂肝包虫病,急需手术治疗,他便立刻赶往该县医院,挽回了老人的生命。在离县城30多公里的敖包前,寒风凛冽,当蒙古族姑娘端起斟满美酒的银碗,动情地唱起“舒心的酒啊,千杯不醉;知心的话儿,万句不多……”,邵永顿时泪流满面。那一刻,他知道,这里有许多人需要他。
两年来,邵永参加巡诊、义诊上百次,挽回无数患者生命。“我听不懂少数民族兄弟的语言,但常能从他们的眼神和微笑中读到感谢。这就是我选择坚持的理由。”邵永说。
健走团里的民族情
4月10日傍晚9时,淅淅沥沥的小雨让奎屯市沉浸在一片水雾氤氲中,似乎阻挡了许多人外出的脚步。
在奎屯市雪莲广场上,伴随着铿锵激昂的音乐,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向那里聚集。
红白相间的运动服,统一着装,红旗开道,三人一排、组成方队……伴随着动感的音乐,参加健步走的人们甩开臂膀,昂首挺胸,快速行走着。他们的手上,都戴着红色和绿色的手环,“徐州援疆”的字样格外醒目。
在行进途中,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了进来,形成了一支两三百人的锻炼队伍。队伍中有身材健硕的男子,有苗条的女孩,有精神矍铄的老者,有精气神十足的中年大妈,还有几个顽皮的小朋友。
徐州援疆干部曹玉辉说,徐州“万人健走团”曾经名震全国,走出了全民健身的精气神。徐州第八批援疆工作组来到奎屯后,便组建了“徐州援疆健走团”。从一开始的几十人,到现在的上千人,不知不觉间,健走团就成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家庭。
健走团团长陈新辉说,这里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7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健走之余,大家聊天、徒步、组团自驾,还时常举行沙龙和聚会,分享美食,互相拜访,其乐融融。
去年10月底,一些团友在微信群里了解到,随父母来奎打工的8岁女孩于佳没有户口,家庭贫困,无力上学。团友们很快成立了爱心社,为于佳捐款捐物。在援疆干部的积极协调下,小于佳入学的难题解决了。
民族团结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在解忧公主留下身影的地方,一段新的民族团结佳话将继续传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