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依法治沙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月17日是第2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绿化荒漠,守护家园”。旨在回顾荒漠化对人类文明和家园的危害,反思如何避免黄沙湮没文明的历史重演,凝聚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共识和决心。荒漠化防治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既是改善生态、保障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又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对建设构建和谐巴州具有重大意义。
一、巴州生态建设总体情况
多年来,巴州人民与荒漠化做了长期艰巨的斗争,荒漠化土地面积治理不断取得成就,林地面积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州森林总面积1578.3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0年的0.88%提升到为2.2%,森林面积净增加940.39万亩,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23.1%。森林面积中:山区天然林109.22万亩,主要分布在和静、和硕、轮台三县的天山北部山区;平原荒漠天然胡杨林239.71万亩,灌木林、河谷林895.19万亩,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流域及各县市农区外围和主要河流两侧;平原人工林334.27万亩,主要分布在全州八县一市及兵团平原绿洲农区。全州保护区面积12.46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6.42%,是全国平均比例的2倍。为保护这些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湿地资源,先后建立了7处各类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4处、自治区级1处、县级2处)。保护各类湿地总面积为1.37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湿地总面积的34.81%。
二、巴州荒漠化防治情况
1、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加快推进荒漠化防治步伐,实现以林治林,良性循环的治理目标,抓住国家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实施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开展农田防护林体系和防沙治沙各项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天然荒漠林封育、退牧还草等重大工程。启动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完成治理任务15.18万亩;完成且末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试点项目,建设面积29.4万亩;启动若羌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试点项目,建设面积33.75万亩;自治区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建设面积1万余亩。封育保护的荒漠林大幅度增长,塔里木盆地天然胡杨林区得到保护与恢复,梭梭林、红柳林面积也开始回升,森林面积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在促进防沙治沙和维护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以保护荒漠生态、合理利用沙漠资源为目的,2014年上半年,尉犁县国家沙漠公园、且末县国家沙漠公园正式挂牌,是我国首批九个之中的两个;下半年,博湖县国家沙漠公园也顺利挂牌。全州自然灾害天气和浮尘天气明显减少,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2、加大防沙治沙宣传力度,生态环境建设深入人心。全面推进防沙治沙建设进程,采取了一系列宣传行动。一是做好主题宣传,树立科学的防治理念。自治州及各县市紧紧围绕防沙治沙主题,通过设置宣传台、板报、张贴漫画、发布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宣传活动;二是做好植树节宣传,提升防沙治沙水平。积极组织开展“3.12”植树节宣传活动,结合3月12日至4月12日“自治区国土绿化宣传月”,将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宣传有机结合,掀起植树造林、绿化荒漠的高潮。3月12日植树节在巴州日报刊登林业宣传专版,号召全州各族人民群众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活动中,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美巴州贡献一份力量。三是做好主题宣传。利用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5月初爱鸟周、5月25日自治区湿地宣传日、6月节能减排宣传周、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面向公众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绿化荒漠、守护家园的意识。四是时刻做好政策宣传,科学推进防沙治沙。全州林业系统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宣传车、标语、横幅、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宣传防沙治沙工作的意义、必要性、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完善政策机制、创新防治模式、实施重点工程为手段,着力恢复荒漠植被,努力减少风沙危害,科学有序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3、贯彻落实农田防护林条例,依法推动防沙治沙建设。进一步对《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条例》宣传报道的基础上,利用开展科技之冬,采取专家访谈、法规解读、专题报道、以案说法、知识竞赛等方式和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宣传活动;科技下乡人员在服务点进行现场讲解宣传,乡镇林业站工作人员深入非农公司、种植大户和专业户等家中现场解读;包村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干部,结合走访调查工作,在所有的村镇进行入户讲解宣传,使《条例》内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推广先进的科技成果,促进了沙产业的发展。通过积极推广生态经济模式,大力发展香梨、葡萄、红枣、杏四大特色林果产业,增加了沙区农牧民的收入,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不仅对全州经济建设和生态状况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2014年底,全州地方林果总面积达162.5万亩,挂果面积105.8万亩,总产量65.4万吨,果品及加工产品总产值达60亿元,全州农民人均来自林果收入增收341元、占增收1272元的26.8%,农民人均来自林果收入达到328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4615元的22.4%。今后随着林果结果面积的增加,林果业的效益将更加突出,林果产业收入将成为巴州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与此同时,荒漠地区沙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大芸、甘草等荒漠大宗药材的人工栽培相继成功并大面积推广,为群众找到致富途径,也直接支持了荒漠植被的有效保护。
(巴州林业局 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