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至深至爱的手足情:利用一切机会保持联系

03.09.2014  14:39

  张学良

张学良姐弟与母亲在一起。左起为张学良、张冠英、张学良的母亲、张学铭

  血浓于水。张氏手足情确实感人。

  张学良将军一生中有一个姐姐、五个妹妹和七个弟弟,共十四个兄弟姐妹。他们分别是大姐张冠英,妹妹张怀英、张怀瞳、张怀卿、张怀曦、张怀敏。弟弟张学铭、张学曾、张学思、张学森、张学浚、张学英、张学铨。

  张学良一生中,他们十四个兄弟姐妹充满着至爱深情。尤其是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禁岁月里,他们之间利用一切机会保持着联系。可以说这至爱、至深的兄弟姐妹情意是张学良将军幽禁岁月里的一缕缕阳光,照亮了他那凄苦、寂寞的日子。

   大姐:千里送书

  张冠英是张学良的同胞大姐。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亲自送蒋去南京,遭到扣押,张冠英闻讯悲痛欲绝,她拜托东北军和西北军去探望张学良的将领,多次给幽禁中的张学良送去补品和东北的土特产,给囹圄中的胞弟以安慰。

  张冠英从1937年秋以后,便与张学良失去联系。直至1947年1月的一天,她忽然收到东北军元老莫德惠由南京转给她的一封信,这是幽禁在台湾的胞弟给她写来的一封亲笔信,十年生死两茫茫,张冠英为再次得知张学良的下落而倍感高兴。张学良在信中写到:“我数年来精神甚好,身体也不坏,惟独眼睛有点花了。也许是这几年来菜油灯下看东西的关系……请你们不要挂念,尤其是身体,我自己会照应我自己的。您送来的东西,现在谢谢您。我晓得您手头并不松快,下次不用带东西了,留点钱给孩子用吧。此复 即叩 年禧!大弟良手奏。”张冠英捧读胞弟的家书,热泪长流,泣不成声。对于姐姐来说,父母双亲皆已去世,最大的寄托就是张学良的安危。大难不死的胞弟原来是被囚禁在台湾,她的心终于落地了。

  1947年的新春刚过,张冠英准备到台湾去探望张学良,生性多疑的蒋介石对张学良至亲的探视控制得更严。好在莫德惠得到蒋的同意,特许于1947年5月再次去台湾。张冠英立即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还有她与全家人的几十幅照片,并书家书一封托莫德惠带去。

  在张冠英的翘首盼望中,1947年5月底,莫德惠终于将张学良致她的第二封信带到西安。在信中,张学良托她买一部《明史》,张冠英收到信后,立即到西安城两家古旧书店去寻找,可惜的是没有张学良需要的那种。张冠英又专程前往北平,终在北平买到了一部商务印书馆所出的精装本《明史》。然后,按照莫德惠提供的地址,将那部用油纸包装好的《明史》发寄台湾。

   四妹:照料孩子

  张怀曦,1913年出生在沈阳,她是张作霖的四夫人许澍阳所生的女儿,排行第五,是张学良的四妹。

  1935年,在张学良的亲自安排下,通过当时在英国的夫人于凤至联系,张怀曦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西安事变”爆发后,不久便传来张学良送蒋介石去南京遭到扣押的消息。于凤至决定返回祖国去营救张学良,可是,当时在英国读中学的三个孩子年龄尚小,无法在伦敦独立生活。张怀曦当即对于凤至郑重表示:“大嫂,请您只管放心回国,只要您能为救大哥去想办法。三个侄儿侄女的学习和生活,我和哥哥(指张学曾,张学良的二弟)在这里是可以代您照料的!”于凤至得到张怀曦的支持,于1937年1月只身离开伦敦飞回国内。

  在危急的关头,时年仅24岁的张怀曦便担当起照料张学良三个子女的重任,在此后的日子里,她不论学业多忙,也要每天来到侄儿侄女的住处,帮助他们度过没有母亲在身旁的艰难日子。

  这样的日子一直坚持了四年,张怀曦经历千辛万苦。1940年春天,于凤至因病到美国就医。这时,侄儿侄女均已长大,中学都已毕业,张怀曦也从剑桥大学毕业,于是,她到美国纽约看望在那里治病的大嫂。当于凤至得知三个孩子在张怀曦的照料下,学业有成,生活安定,感到十分欣慰。不久,于凤至就通过在美国的友人将居住在伦敦的三个孩子都接到美国。1941年的秋天,张怀曦也来到美国华盛顿定居。张怀曦曾希望去台北探望大哥,可是终因台湾当局阻扰没能实现,他只好把她对大哥的深情怀念,倾注给在美国的大嫂一家。

   五妹:帮助撰写回忆录

  张怀敏,1924年出生在沈阳,她是张作霖六夫人马岳清所生,在张家女儿中排行第六,是张学良的五妹。

  张怀敏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1948年随同母亲马岳清前往台湾定居。张怀敏到台北以后,进入台湾东海大学任家政系教师。任教期间,考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家政系函授生,1951年毕业,提升为副教授。1955年晋升为教授。

  至六十年代中期,随着台湾当局对张学良管束逐渐放松,经台湾当局批准,张怀敏作为台湾东海大学教授,可以以张学良秘书的身份,出入北投那座仍然被军统监视着的神秘小院。这样,张怀敏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来到这里,给他的大哥读报,代写给朋友的书信。

  1965年以后,张怀敏来到北投小院的次数明显增多了,主要原因是张学良那时正在写一部《回忆录》,而张怀敏则是他最好的代笔人。张学良曾经将他写回忆录的计划向五妹和盘托出:“我写回忆录的原则是:第一要写自己亲手经办的事情,第二是自己亲眼所见的,第三是自己亲耳所听见的。我的用意是让这部回忆录留下来,给后人一个警示作用,舍此,我的后半生再无其他所求了!

  张怀敏决定用课余时间协助大哥整理并写出这部回忆录。可是不久,张学良忽然改变了自己的初衷,这使张怀敏颇感意外。张学良虽然没有说明他不写回忆录的真正原因,可是张怀敏也能从大哥身边,仍然不时增加的军统人员和戒备森严的现状上,发现某种难于言喻的迹象。

  让张怀敏更感困惑不解的是,张学良在中断写回忆录的同时,也放弃了他潜心研究多年的《明史》。这在张怀敏看来同样是十分可惜的事。后来,张学良竟然将他多年来在幽禁中写的所有《明史》文稿付之一炬,直到这时,张怀敏才发现大哥放弃这一切的原因,都与他当时的处境有关。

  张怀敏在张学良幽禁台北最困难的时期,以秘书身份经常接触大哥,这在张学良亲属中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