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平安委员建议:加大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力度
“地膜覆盖技术是灌溉农业不可或缺的保障性技术措施,具有增温、保墒、抑盐、防草和提早农作物播种期等作用。然而,由于长期重使用、轻回收,农田地膜泛用滥用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环境成本。”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新疆区委会主委、新疆农业大学校长蒋平安建议进一步加大农田残留地膜污染治理力度。
“以新疆为例,2019年底,地膜覆盖技术遍及全疆20余种农作物,面积达6000万亩以上,年用量超过30万吨。”蒋平安委员在调研中发现。
他说,近年来,在国家支持下,各地高度重视农田残膜治理,农田“白色污染”扩大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仍存在地膜使用过泛;残膜回收补贴项目资金有限,回收机制不健全;残膜回收机械装置研发滞后;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产业链不完善;监管力度薄弱等问题。
为此,蒋平安委员建议,首先应推进地膜使用源头减量。一方面,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估,分地区分作物科学推广残膜回收、生物降解、地膜替代和一膜多年使用等技术,针对不同作物科学降低农田地膜覆盖度,提高地膜使用效率,减少农田地膜使用量,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加大高强度地膜研发力度,加强可降解地膜产品和技术跟踪,重点开展可控性、经济性、安全性验证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定完善评价标准体系。
其次,加大机械化回收残膜补助力度,完善残膜回收机制。试点探索“谁生产、谁回收”“谁经营、谁回收”的农膜生产者、经营者责任延伸机制。
再次,加强残膜回收作业机械研发改进力度。设立专项资金,以农艺、农机、农膜相结合为主线,装备生产、科研院校、技术推广、农业企业、合作社联合攻关,以技术与装备创新为突破口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一系列回收率高、适应不同作物生产模式的专用残膜回收机型。确定主攻方向和技术路线,通过相关技术集成示范,为农用残膜污染治理提供重大技术和装备支撑。
第四,建立残膜回收、处置、利用产业链,研究残膜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路径。最后,捆绑使用项目资金,综合施策,加强监督管理,健全回收体系,督促责任落实,切实提高残膜回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