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庭院 增加就业 升级林果 转移劳力 芒来乡脱贫攻坚有实招
对于土地资源缺乏的农村贫困人口来说,依靠什么办法增加收入?前几天,记者在墨玉县芒来乡采访时受到了启发。
5月5日12时,墨玉县芒来乡布都休克村托合提汗正在采摘自家院子里种植的奥斯曼草。和煦的阳光让奥斯曼草的叶子更加舒展,柔和的微风不时拂过。看着已经捆扎好的一把把奥斯曼草,托合提汗笑了:明天的巴扎上,这些奥斯曼草以一把一元钱出售,一个巴扎下来,口袋里会增加40至50元钱。
托合提汗今年62岁,是孤寡老人,在没有种奥斯曼草之前,每月120元的低保金是她全部的生活来源。去年底,庭院经过乡里统一改造后,归整出了2分地。今年一开春,托合提汗就在这2分地上种了奥斯曼草,每逢巴扎天,她都要去巴扎上卖奥斯曼草。掐指一算,托合提汗已经赶了7、8个巴扎了。一个月4个巴扎,能增加收入200元左右。一茬一茬的奥斯曼草可以持续卖到10月底,大约能让托合提汗收入1500元。
布都休克村人均耕地只有8.2分,收入主要以核桃种植和家庭养殖等为主。去年12月份以来,布都休克村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农业部门的具体指导,发动群众,整合资源,利用一个多月时间,统一对家家户户的庭院进行改造,去除杂树,拆除没有价值的笆子墙及杂乱库房,改造厕所,经过整治,全村共清理出71.8亩土地,平均每户增加近2分地。
土地清理出来了,怎样充分利用?今年开春后,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乡里按照“一户一方案”原则,认真规划设计,适合发展养殖的家庭盖建棚圈,指定畜牧干部提供技术指导发展养殖业;适合种植药材的土地进行归整种植维吾尔医药材卡斯乃。据乡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段自立介绍,仅每户种植的卡斯乃,按2015年价格预计每户能增收1500元。
为充分利用清理出来的土地,根据农民意愿,在庭院腾出的空间种植了杏树与核桃树。通过庭院改造,农户以前只能放杂物的后院全部得到了有效利用并统一规划,干净整齐。
庭院里归整好了,庭院外也不能含糊。乡里集中全村力量清理4.5公里渠道,平整、疏通道路。过去村里道路不通、渠道堵塞、村容杂乱脏的状况得到扭转。
记者离开布都休克村时,托合提汗大妈还在继续采摘着她的奥斯曼草;村民在自家庭院归整出来的土地上忙碌着;在一处农家院子里,一位老大爷正在给核桃苗松土,与他家一墙之隔,一名妇女正怀抱着小婴儿给已经出苗的卡斯乃间苗、拔草;走不多远,还能看到村民忙碌着盖安居富民房的身影……
在芒来乡阿克塔木村,有一个和田阿布杜·艾则孜民族服装商贸有限公司残疾人集中就业中心。
这家就业中心在2012年4月成立,因受资金限制无力修建厂房,一直租用厂房。去年,通过芒来乡政府提供70多万元项目补助资金,这家就业中心得以盖起了厂房。
在就业中心里,除了20名师傅是芒来乡的裁缝,其余的学徒工都是来自乡里贫困户家庭的子女,最多的时候有65人。这些学徒工一边干一边学,干2至3年就可以独立制作服装。学到手艺后,可以留在就业中心继续干,一个月可以拿到1200至1500元计件工资。加工一套西装计件工资120元,对一个熟练的学徒工来说,最多两天就可以加工完一套西装。
阿克塔木村有30多个贫困户的子女在这家就业中心做学徒工。对于一个贫困户来说,子女在这里做工挣到的一份工钱,很可能就是这个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学徒工布合力切木·吾不力父亲去年去世,与母亲、哥哥相依为命。家里有2.5亩土地,种的麦子是一家人的口粮。在布合力切木·吾不力没有来就业中心做学徒工之前,家里主要的收入是靠母亲布尼雅汗在家里织地毯。由于布尼雅汗身体有病,织地毯的活也只能时断时续,一年下来,只能织得一块地毯,能卖3000元。布合力切木·吾不力做学徒工已经一年半时间,随着手艺越来越娴熟,她每月能拿到的工资从最初的500、600元提高到现在的1000多元,一年下来可以收入近万元。
芒来乡共有2.4万人口,贫困人口占全乡41%。乡长徐鸿昌告诉记者,依托三个村的整村推进,全乡要脱贫499户2452人。今年的扶贫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通过加强管理,增加全乡上万亩核桃的挂果率和产量,提升林果业改造升级;加快庭院改造,每户增加0.8亩土地,种植中药材和蔬菜,实现当年增收;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依托安居富民工程,农民就地打工。利用春季不忙时,组织400多个农民到224团务工,秋季组织800人外出拾花,依托全乡原有1000人在乌市和内地做生意的条件和优势,带动一批劳动力走出和田务工。
徐鸿昌说,乡党委、政府还将积极争取相关水利、扶贫等项目,通过政策支持,修建防渗渠、硬化道路、发展特色养殖等,不断完善芒来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增收渠道,让群众实实在在地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