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库尔勒:求助电话里透出的信任危机
天山网讯(巴音郭楞日报记者张效红报道)11月10日7时30分,新疆库尔勒市清华明园小区48岁的郑青春摸黑出门晨练了。
当郑青春过石化大道时,一辆车将她撞倒。肇事司机拨打了120,巴州人民医院的急救车赶到现场时,郑青春已经不省人事。为了及时联系上伤者家属,出诊护士艾力热盼·艾斯彦拿起郑青春随身携带的手机,翻出电话通讯录,开始拨打电话。
第一个电话是打给于女士的,但是对方没有接电话。之后,艾力热盼·艾斯彦翻出通讯录中标注“女儿”的电话,拨了三次也无人接听。
紧接着,艾力热盼·艾斯彦又先后打了两个电话,“电话是打通了,但是当我告诉对方这个手机的机主被车撞了时,对方均不相信,反而说我是骗子。”艾力热盼·艾斯彦说。
情急之下,艾力热盼·艾斯彦又翻阅了电话通讯录,发现一个手机号码标注“郭永利(报社)”,便拨了过去。
“你好,我是120的,我现在打的这个手机的机主你认识吗?”
“认识啊,我的朋友,怎么了?”
“她被车撞了,意识不清醒,你能不能联系上她的家属……”
在郭永利的联络下,郑青春的家人紧急赶到了医院。
事后,当记者询问艾力热盼·艾斯彦拨通的其中一个电话的机主时,对方表示当天清晨确实接到过一个电话,可能没有听清,以为是骗子的诈骗电话。
郭永利告诉记者,当他接到电话时,也曾怀疑过郑青春的手机是否丢失了,但是,当时他听到对方讲话比较急迫,又想到郑青春确实有早出晨练的习惯,便相信了。
对此,巴州精神卫生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张峻岭表示,这是一种较为正常的现象,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的体现。如若遇到类似问题,市民在提高警惕的同时,也要有判断识别能力,首先判断电话号码是否为本地号码、对方的口音等。
同时,张峻岭还介绍,如果是诈骗电话,犯罪分子会充分准备,有精密的言语组织,精心编制固定操作流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