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援疆医生脚伤不下手术台 单足独立救病人
广东援疆医生仁心仁术载誉归来
上周,第7批广东援疆医生圆满完成一年半援疆任务,陆续载誉归来。
2014~2015年,广东共选派超过100名医务人员到新疆喀什地区开展医疗援助,其中第7批援疆医生38人,引进卫生专家60多人,他们用仁心仁术填补了当地180多项医疗技术的空白。
“刘一刀”:拄着拐杖上手术台
去年3月7日,广东省第7批援疆医疗队出发奔赴喀什,执行为期一年半的援疆任务。在省委组织召开的援疆干部人才座谈会上,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神经外科专家刘金龙作为卫生专业类人才唯一代表发言,“毫不迟疑地投身援疆工作”是他的响亮誓言。
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刘金龙自3月11日进入临床第一天就开始实践自己的誓言。
喀地一院当时手术器械仅相当于内地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甚至连电动、气动的开颅设备都没有,麻醉与手术的配合也欠缺,刘金龙用自己从广州带去的吸引器和双极电凝,一口气完成了10多例“南疆首例”高难度脑科手术。包括复杂的中央回旁复发脑膜瘤切除术、松果体区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侵犯横窦的巨大天幕脑膜瘤切除术、89岁高龄患者的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等等。
在喀地一院流传着广东医生拄着拐杖上手术台的美谈,主角就是刘金龙——原来,在去年7月,刘金龙左小腿腓肠肌拉伤,骨科医生要求他休息“制动”两周,但因为第二天安排了脑膜瘤手术,之后又来了一援疆干部,需要进行脑外伤急诊。刘金龙拄着拐杖,忍着剧痛,挪行于ICU、病房和手术室之间。6小时后,刘金龙下手术台,小腿肿了一圈。
那次腿伤后,哪怕需要站立4个多小时做垂体瘤手术,刘金龙也未退缩,单足站了全程,连正常右腿都颤抖了。难怪喀地一院院长邹小广一直对刘金龙竖大拇指说:“了不起的‘拼命金刀’!”
广州队:义诊走遍疏附乡村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美新疆人之“最美援疆干部”评选(全疆共40名)中,来自广州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广州市援疆医疗队队长张周斌是当选者之一。不过,在张周斌看来,是“广州队”成就了他的“美”。
全疆首个县级120急救指挥中心、南疆地区最完善的县级疫苗冷链运输系统、全喀地唯一县级皮肤病性病专科……是的,这都是广州市援疆医疗队在疏附取得的成效。
本批6名临床医疗队员进疆以来,仅常规查房就开展了27624人次,实施手术、麻醉术333台次,填补了疏附县医疗技术上包括外科、儿科、影像等领域12项空白。“他们还做了件了不起的事,几乎将疏附县的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卫生站走了个遍。”疏附县人民医院院长郭宝云介绍。
张周斌是第三批医疗队队长,被队员们昵称为“砖头”(专家的头领),其余五名医疗队员都各有自己的“封号”,来自广州市十二人民医院的戴建武是六人中唯一的内科医生,每次下乡义诊都会被维族老乡围住,接诊量几乎占了团队一半,所以被笑称为“苦行僧”;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妇产科的李翠苑,经常要半夜被叫回医院接生小孩,因此被称为“夜行侠”;擅长外科手术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医生马胜利则被当地医生尊称为“马一刀”;番禺区人民医院麻醉科阮绪广的封号则是“催眠大师”……
张周斌同时挂职疏附县卫生局副局长,他告诉记者,在援疆期间他还苦学维吾尔语,因为只有言语上充分沟通,才能走近当地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