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没有能力反逼婚
新疆日报网讯 年轻人离开原生家庭和熟人社区涌入大城市经常带有逃离的意味,但逃离中他们渴望原生家庭的支持,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他们不再认同父母所代表的文化,又没有能力在各方面划清界限,这种首鼠两端似的尴尬最终导致了被逼婚时的难堪。
春节将至,逼婚大战将再次开幕。“战争”双方——许多父母长辈和许多年轻人或许都各自做好了忧心忡忡的心理准备,去年刷遍荧屏的相亲网站“逼婚”主题广告及被其激起的愤慨还记忆犹新,今年,不知道还会上演什么主题的节目。
逼婚是代际间观念分裂的结果
逼婚背后的价值观从来都在,一是到了一定年龄就得赶紧结婚,二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要遂父母心愿。但过去不会有逼婚的社会现象,是因为多数人都遵循了这两种价值,不会和父母有那么多冲突。从这个角度说,逼婚是时代转变,代际间观念开始分裂和矛盾的结果。父母一代仍以传统生活模式规制下一代,而年轻人开始在观念上不以为然,行为上不顺应,于是才有逼婚。
然而年轻人仍处在被动的位置上,因为社会、父母乃至他们自己,都仍然相信父母的家庭权威,虽然这种权威往往是以爱护、关怀乃至示弱的方式施行的,在这种权威之下,下一代总是被当作未成年人一般对待,不予独立平等的人格地位,即使他们早已成年。如果年轻人不再信服父母的权威,代际间温柔的压迫就只能让步,但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孝顺”、“报恩”仍然是社会主流价值,让父母放心,让父母骄傲云云,仍然将人的自由意志捆绑于原生家庭,以父母的评定约束年轻人的生活选择——不管你做什么,最重要的是让父母满意。这种主流价值赋予父母强求子女的自信,却让年轻人没有自主的语言,所以,面对逼婚,很多人往往只有压抑、烦躁和无奈,却无法有力地正面沟通。今天的城市年轻人多是独生子女,有研究者指出,和通常的看法不同,这群人其实是“过于负责任”的一代。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承担父母的所有期待,“不让父母失望”是他们的驱动力,也是他们卸不下来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