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艾山江·买买提:新疆,我永远的牵挂

12.06.2015  14:29

艾山江·买买提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新疆网讯(记者古丽米娜·依力哈木报道)从新疆喀什麦盖提县到北京十渡镇,33岁的艾山江·买买提找到他的人生坐标。

    2015年是艾山江在北京生活的第13个年头,因为能熟练使用汉语和维吾尔语,艾山江大学毕业后,先在北京郊区的一个村子里当村官,后又升任北京房山区十渡镇项目办副主任。

    6月10日下午,艾山江通过电话跟记者分享了他和两个故乡的情谊。他说,双语教育为他打开未来之门,如今他有两大人生目标:扎根北京,继续干出成绩;援建家乡,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和不断拓宽的眼界,让乡亲们富起来。语言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 记者:你是北京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也是当时唯一的维吾尔族村官,是什么让你从2000多名大学生中脱颖而出?

    艾山江:我很庆幸大学毕业时赶上北京招收首批大学生村官,我是在“西部助学工程”项目的资助下来到北京的,在家乡我的成绩遥遥领先,来到北京却被甩到了“尾巴”上。行政管理这个专业,有些同学很轻松就能掌握,我却要消化半天。这让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要感谢父亲20多年前把我送进汉语学校上学的决定,能够熟练地使用维吾尔语和汉语,这让我在“”上大家的过程中,少吃了很多苦头。语言就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作为中国的公民,掌握汉语是应该的。

    记者:如今,在新疆,学双语、懂双语、会双语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双语教育,你还有哪些感触?

    艾山江:1999年,我在麦盖提县二中上高中时,父亲去世,母亲因家庭困难想让我退学。可为了让我继续上学,学校免去了我的所有学费,老师亲自到家里劝说我的母亲,这使我的人生有了不同。双语教育给予我的不只是机会,更推开了一扇门,让我有勇气了解世界。

    我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国家的照顾,这恩情我没忘,也不会忘。虽然我现在在北京安了家,但新疆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我会用自己的方式回报那片养育我、成就我的土地。

    努力融入第二故乡

    记者:融入北京生活,不容易吧。 艾山江:很不容易,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到了一份认同和归属感,当了近十年村官,北京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我记得当村官处理的第一个项目,是北京市给村民装太阳能热水器。当时我没有理解政策,以为是按人头补贴,承诺给其中一户人家安装两台。后来得知一户只能安装一台,我又重新返回那户人家,反复解释道歉,取得了谅解。

    这事儿我一直记得,我们新疆人性格幽默、爽朗,北京和新疆的村民其实都一样,都特别淳朴、善良。我用“很新疆”的方式跟大家交流,大家也挺喜欢。渐渐地有村民会半夜拿起电话向我求助,家里断水了、电表坏了、生活有困难了、要办各种手续了,都来找“艾助理”。

    有村民说,看新闻时,觉得新疆有时很远很陌生,但看看小艾,就觉得新疆很近很熟悉,我听了特高兴。

    记者:听说你随身装着一个小本,上面都是每天要做的事,“打点”百姓生活不简单,难在哪里?

    艾山江:(笑)当村官,要细心,还要有耐心,鸡毛蒜皮没小事。最近,天越来越热,每天都有不少居民在健身广场锻炼,我们正在完善健身广场上的老化设施,很多工作都需要处理。家里,女儿才4个月大,要同时兼顾两边,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尊重是相互的,我调入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工作后,为了照顾我的生活习惯,镇里专门查阅了档案,特意为我一个人请了厨师,安排了清真饮食,镇里每个干部都熟知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包括村民,我到哪家工作、吃饭,清真的灶具就传到哪家。

    这种融洽的氛围,帮我度过了最难的一段适应期,顺利融入了十渡镇人的工作生活。西地村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不知如何使用银行卡,每次总要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助取款。面对银行工作人员诧异的神情,老太太很自豪地说:“这是我儿子!

    在你眼里是小事,在村民那里都是大事,往往就是这些小事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毅力和责任心。我给老太太做了3年的“儿子”,我离开的时候,老太太拿着一篮子鸡蛋来送行。

    将来,我想我会坚持下去,我是新疆人,也是北京人,我要带着希望去努力,去追逐心中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