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稳中求进,乌鲁木齐发展提速

16.09.2015  11:03

 

 

 

 

 

  红山网讯(记者 王丽丽 李宁艳) 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经济画卷在亚心之都绘就,乌鲁木齐市多项经济指标不断创出新高。

  乌鲁木齐市经济新常态的向好之势,稳增长和调结构相辅相成的面貌,走在全疆乃至全国前列。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从战略高度把握发展大势,从全局视野审视乌鲁木齐市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以及自治区党委做好经济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坚定不移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等一系列推进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使得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奇迹频现。  

   稳增长

  主要经济指标翻番

  ●百姓账本:家住幸福路附近的退休职工刘连郡翻出十年前的工资存折。

  存折显示,2005年新疆首次给企业离退休人员涨工资时,他的退休金从653元涨到703元;2014年3月,新疆再次上调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他的退休工资达到2800多元。

  今年,70岁的刘连郡的退休工资已超过3000元。刘连郡说:“生活越来越好。

  ●创新之举:自治区党委常委、乌昌党委书记、市委书记朱海仑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坚持以科学精神认识新常态,以务实措施适应新常态,以主动作为引领新常态。牢牢把握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主动权,实现乌鲁木齐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2014年,市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力度格外大、步伐格外快。乌鲁木齐市在全疆率先公布市本级部门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45项,占全部行政审批事项的30%;下放市级管理权限90项,占现有市级管理权限的32.26%。

  ●记者观察:乌鲁木齐市经济新常态的向好之势,是一串串的数字和事实支撑起来的。

  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当前,乌鲁木齐市工业逐渐向高端化转型,产业结构优化趋势继续。

  首府经济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总是令世人惊叹。首府已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

   调结构

  三产领跑经济增长

  ●市民感言:民族服装产业发展起来,和调结构有着莫大关系,乌鲁木齐丝路霓裳服饰有限公司创始人孙秀琴对此感受颇深。

  以往在新疆,第一产业在三产中占比很重,这两年,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乌鲁木齐国际纺织品服装商贸中心布局确定。

  孙秀琴说,随着近两年中央和地方对当地服装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打开了民族企业发展的上升空间。

  ●创新之举:如何在稳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间寻找最佳发力点?

  自治区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聂书明说,必须全面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现新业态、采用新模式,推动工业走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模式,促进产业升级。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乌鲁木齐市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目标,提出着力打造“六大产业基地”,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依托明年即将封关运营的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乌鲁木齐市积极申报“中国亚欧经贸合作试验区”,构建“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为第三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确定产业升级,到部署结构调整,一个个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乌鲁木齐市经济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前所未有的气象、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

  ●记者观察:结构决定发展后劲,结构失衡越久,越会导致经济问题的积重难返。新常态下,我们看到一个欣喜的变化,正是首府经济结构出现新的优化。

  乌鲁木齐市坚定调结构、促改革,看似暂时牺牲了一点速度,但却赢得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为全市经济在较长时间保持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从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到智能制造、分布式能源、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型制造和服务业态发展,可以说,谁善于培育新的增长点,谁率先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谁就能赢得长足的发展。

  当然调结构有阵痛,“老速度”放缓了,“新速度”一时可能上不去,当前利益或有损,但长远则会获益。

   惠民生

  财政收入七成用于民生

  ●市民感言:说起“惠民生”,的哥黄新忠领到了加油补贴,私家车车主张磊领到了河滩路、外环路车辆通行费的退费。他俩开车行驶在新修的“”字路上,心里畅快多了,有了飞一般的感觉。不开车时,他们还能坐着干净舒适的BRT,走专道,再耐心等等就可以坐上地铁了。

  ●喜看变化:五年来,乌鲁木齐市民生领域累计投入1096亿元为民谋福祉,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1%。核算下来,平均乌鲁木齐财政每入百元,就会拿出70元投入民生。

  真金白银的投入,是“心中有民”最鲜明的体现。

  今年前7个月,乌鲁木齐市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高达190亿元,创下五年来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最多投入。

  朱海仑说:“每年确定若干关系群众利益的实事,纳入民生重点工程,公开承诺并全力加以落实,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

  五年来,乌鲁木齐市集中财力解决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民生改善持续提速。

  综合交通枢纽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000亿元,创建了国内一流水平的BRT系统和“”字路工程。百姓出门路更通了。

  改善“菜篮子”、“肉篮子”,设置了527个社区蔬菜副食品直销点、100个肉类直销点,实行限价销售。百姓买肉、菜更实惠了。

  全市种植7万余株乔灌木,新增绿地26.4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由34%提高到38%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创空气质量监测历史最好成绩。百姓呼吸更安心了。

  ●记者观察:民生改善无止境。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民生优先”执政理念,用真金白银,生动兑现了每一年政府承诺的重点民生工程。

  一张张沉甸甸的民生清单,让我们感知到,各族群众从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中不断感受暖暖的民生温度。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我市调研时指出,乌鲁木齐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作出表率、首善之地。

   促增收

  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

  ●百姓账本:家住迎宾路的市民石娟,去年领了6万多元工资,丈夫的工资也涨了10%,加上俩人的年终奖,年底攒了8万元。经过商量,夫妻二人决定在高铁新区再置办一处住宅。

  水西沟镇东湾村二队的张银兵与3个温室大棚打了多年交道,一年下来,一个500平方米的大棚有近3万元收入,利用农闲还做点小生意,为家里置办了一辆雪铁龙轿车。城乡居民,收入高了,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政策支持:如果今年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增长13%和15%的目标,那么也就预示着乌鲁木齐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两年跑赢GDP。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推动了居民收入增长。同时,公务员津贴补贴和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拉动了工薪收入大幅增长。

  除工薪收入外,养老金、离退休金、城镇低保金等转移性收入也成为居民收入的另一重要来源。经过连续十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后,全市企业退休人员2014年月人均养老金达到2376.6元。

  居民收入增长对消费的支撑作用明显,使得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优化更有可持续性。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前四年,乌鲁木齐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4%,也跑赢GDP增速。

  ●记者观察:稳中求发展时,乌鲁木齐市始终将提高居民收入放在第一位。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乌鲁木齐市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提升创业、就业的“满意率”,让每个人都拥有一份稳稳的、有价值、有尊严的幸福。

  五年来,城乡居民不断受益乌鲁木齐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的实惠,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收入结构明显优化,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居民的钱袋子更加殷实。

  此外,乌鲁木齐市还采取积极稳定物价举措,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使收入最终落到百姓“口袋”里,确保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