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 父子俩见证奇木公路变迁

11.09.2015  01:47

    新疆都市报讯(记者如歌 通讯员王新庄报道)2015年9月,已在乌鲁木齐生活工作32年的木垒人、51岁的王新庄携家人回老家,这还是自2013年11月奇木(奇台-木垒)高速路开通后,他第一次驱车回家,也是40多年来,他和已是83岁高龄的父亲再一次同归故里。44年,父子俩共同见证了奇木公路的变迁。      

    父子俩重走奇木公路

    9月7日中午12时,王新庄驾车从乌鲁木齐出发,车里坐着父亲和家人。歌曲《三百六十五里路》,一遍一遍地在车里回荡着。对于王新庄来说,如今走在这条路上,这首歌听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车辆出城后沿吐乌大高速一路向东行驶,至下午三点,进入奇台地界。在双涝坝附近,王新庄找了个紧急停车区域将车靠路边停下,这里是奇木高速公路的起点。此时,他的父亲仍在后排座上酣睡,但他一定要叫醒父亲,因为这里曾有他们父子俩共同的回忆。

    老人一听到了双涝坝,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老人急切地下车。他望着通往木垒县的四车道高速公路,不住地说:“太好了!太好了!”老人指着公路南侧的开阔地,问身边的儿子是否记得在他7岁时,曾带他走过这条回家的路。

    回首过去历历在目

    “当然记得啊!”走路回家,这是王新庄一生都难忘的经历。1971年元月,他父亲带他回甘肃老家探亲。等他们返回新疆的时候已是3月,正是冰雪融化的季节。他们下了火车在乌市住了一宿,隔天一早,父子俩就坐上了一辆开往木垒的解放牌大轿车。

    轿车在路上走了七八个小时,总算到了奇台县的双涝坝。眼看着就要到木垒地界了,可是班车司机却告诉乘客,前面传来消息,到木垒的路被雪融水冲断了,不能继续行驶,只能在这里等路修好了再走。

    王新庄的父亲犯了难,因为身上没有盘缠了,他看看天色,离天黑估计还有三四个小时,于是,他决定带着儿子走回家去。王新庄问父亲有多远,父亲指着南面的天山说,“不远,你看就在前面。”其实,双涝坝离木垒的家挺远的,如果走奇木公路是70公里,要是不经过县城抄近路,至少也有30公里的路程。

    就这样,王新庄的父亲把两个布包搭在肩上,牵着儿子沿着乡间小道向家走去,王新庄几乎是一路小跑。这路是越走越难走,雪融水在田野上四处流淌,到处可以听到哗哗的流水声。父子俩穿着棉布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趟着泥泞艰难前行。王新庄一次次滑倒在泥坑里,全身沾满了泥浆。为了防止布鞋脱落,他们就用绳子把鞋绑在脚上。

    “我走不动时,父亲就背我走,父亲累得满头大汗,衣帽都湿透了。”王新庄说。

    就这样行走了三个多小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可父子俩还没有走出奇台。傍晚,戈壁的风很大,冷飕飕的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望着远处村庄的炊烟正袅袅升起,他们看到了希望。附近村庄的一个农户收留了父子俩,女主人帮王新庄脱下被泥浆泡过的鞋和裤子放在火炉边烘烤,随后女主人又架起火为他们做饭。

    第二天一早,女主人又给父子俩烧了用洋芋和面粉做的疙瘩汤。临走时,王新庄父亲从背包中拿出一公斤杏干表示感谢,但对方怎么都不要,最后好说歹说只倒了一半。

    父子俩继续赶路。走到了西吉尔,就进入了木垒地界,又是一天多的行程,就在他们已经筋疲力尽难以坚持时,在西吉尔猪场,他们幸运地碰到公社革委会主任许尔昌,他看到王新庄父子一身泥巴,疲惫不堪,就询问他们家的地址,一算到家还得走十几公里,许尔昌就把自己的马借给了他们。

    在夜幕降临时王新庄父子俩终于到家了。

    “要想富先修路”一点没错

    “爷爷!爸爸!你们都愣在那里想什么呢?快走啊!”王新庄儿子的一声呼唤,打断了父子俩的回忆。于是,一家人上车启程,仅半个小时,一车人已经走进了位于木垒县城的老家——东城。

    这次来回的路上,一车人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路。时过境迁,几十年过去了,奇木公路经历了多次改道修建,一次比一次好。王新庄说:“这条路的变迁,让我感悟深刻。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木垒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也印证了‘要想富、先修路’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