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新疆故事】维吾尔医药:从小作坊到大市场

22.05.2015  17:37

    新疆日报讯(记者高娃报道)身边的朋友感冒了,过去新疆人多半服一片阿司匹林或其他西药,现在大家多半会喝“祖卡木颗粒”冲剂。事实上,1994年,这种维药才获得市场准入证。从鲜为人知到如今在新疆家喻户晓,年销售额过亿元,不过短短20年。“祖卡木颗粒”的成功正是维吾尔医药从民间小作坊走进大市场的典型例证。

    从小门诊到三甲医院

    1983年,玉苏甫·买提努尔考入乌鲁木齐卫校,成了维吾尔医医师班的首届学生。刚开始学习维吾尔医学,他有些茫然,“拉肚子就吃点沙枣,胃疼就用点孜然……这几乎是每个维吾尔族孩子都会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常识,这些土方法也叫科学吗?”随着学习的深入,玉苏甫了解到这些不仅是科学,还是需要保护和传承发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在,他是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在玉苏甫看来,维吾尔医药的大发展要从自治区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说起。“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1954年成立,前身是由四名维吾尔族民间医生创建的联合门诊部。此前,整个新疆都没有一个像样的维吾尔医医院。改革开放后,自治区大力发展和传承保护维吾尔医学,目前全区已有40多家维吾尔医医院、2所专业院校和2家维吾尔医药研究所,还有十几家维药生产企业。

    “我们医院也从当年的小门诊发展成了现在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现在是全疆规模最大的维吾尔医医院。”玉苏甫骄傲地说。

    “以前维吾尔医生行医,总是随身带着很多小布袋,新疆甜瓜子、水莲花、骆驼蓬子,每种药材装在一个袋子里,给病人配药的时候把小袋子都打开,需要哪味药就抓哪个。大家形象地称他们为‘八十袋子’。现在维吾尔医药生产比以前先进多了,有便于携带和运输的各种剂型的成药。”玉苏甫说。

    研究维吾尔医学30多年,玉苏甫成就颇丰,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作为新疆医科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维吾尔医骨科学科带头人,目前他承担了好几项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国家和自治区都非常重视传承发展保护民族医药,现在是维吾尔医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好时期。”玉苏甫说。

    “祖卡木颗粒”年销售额过亿元

    走进位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的新疆维吾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维吾尔药材特有的芬芳扑鼻而来。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尹强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他告诉记者:“新疆至少有4000多种高等植物,其中不乏鹰嘴豆、大蒜、石榴、番茄、棉花等世界瞩目的高产量、高品质、可开发的药用优质植物资源。

    1994年6月,“祖卡木颗粒”等首批4个品种的维吾尔药首次获得卫生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维吾尔药打破了自制自用的小格局,正式进入大市场。这是整个维吾尔医药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但在20年前,维药的市场知名度和认知度都不

    高,当时的年销售额只有180万元左右;现在,情况可完全不一样了。“目前,全疆共有45个品种的维吾尔药获得了生产批件,其中我公司有8个剂型20个国药准字号产品。公司8条现代化生产线年产值10亿元,去年,仅‘祖卡木颗粒’的销售收入就过亿元。”尹强很兴奋。

    新疆维吾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由新疆维吾尔医医院和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于2001年共同投资创建,是目前我区在维药开发上投资最多、拥有维药品种最多的企业。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维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生物医药产业被列入新疆重点发展培育的项目之一。为了促进维药产业的发展,从2010年开始,自治区每年投入3000万元,连续5年,用于维药的开发和研制。“每年新疆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的财政专项经费、科技扶持资金都会向维药产业倾斜,每家维药企业都获得过自治区的多项补贴。”尹强介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新疆维吾尔药业公司加快了发展速度,现在已成为集维吾尔药材种植、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骨干型民族医药生产企业。

    和田的玫瑰、棉花花瓣……在尹强心里,每一味药材都是宝贝。“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为新疆维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接下来,我们要借一带一路的‘东风’,打通中亚市场,让维吾尔医药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