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新疆故事】永远的王洛宾

27.03.2015  13:27

    新疆日报讯(记者玛依古丽·艾报道)3月14日是“西部歌王”王洛宾逝世19周年纪念日。对于热爱音乐的人来说,王洛宾依然活着,他的歌曲依然在全世界被传唱,依然在国内各类热播的电视、广播节目中、各种大型音乐会上被演唱,这些歌曲依然动人心弦。

    新疆以“歌舞之乡”闻名,毫不夸张地说,是王洛宾让新疆的民歌唱遍了世界,他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然而,他却极其谦虚:“在神圣的音乐殿堂里,我只是一个传歌者。

     一

    王洛宾1913年出生在北京,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新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有46年是在新疆度过的,他把一生中的大半岁月献给了新疆民歌。

    1949年年底,王洛宾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新疆。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新疆军区歌舞团音乐创作员和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等职。

    王洛宾的研究者刘书环告诉记者,许多当年的老同志回忆,1938年为了宣传抗日,王洛宾和作家萧军、戏剧家塞克等几位进步文化人士,从北京辗转来到兰州参加了西北抗战剧团。在和新疆一支运送抗战物资的车队联欢时,一位维吾尔族司机即兴用维吾尔语唱了几句新疆民歌《马车夫》,特殊的曲调和旋律一下子吸引了王洛宾。欢迎会结束后,王洛宾专门向那位司机请教。是夜,王洛宾兴奋得不能入睡,挑灯加工整理、填词,一遍又一遍修改,《马车夫》“变身”兼具东西方两种音乐风格的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

    第二天在欢送会上,王洛宾亲自登台用汉语演唱了《达坂城的姑娘》,配以刚学来的维吾尔族舞蹈,观众被清新、悦耳的曲调和生动幽默的歌词所打动,会场上报以热烈的欢呼声、口哨声、鼓掌声。《达坂城的姑娘》一时风靡兰州大街小巷。

    王洛宾也第一次对遥远的新疆,产生了向往和期待。

     二

    近一个世纪来,没有哪个人对新疆音乐的贡献能够与王洛宾相提并论,是王洛宾掀起了新疆民歌的“盖头”,让世人一睹新疆民歌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洛宾改编的新疆民歌,越来越为全世界认识和喜爱。刘书环告诉记者,崔永元任央视主持人时,曾以“王洛宾的歌”为题,对他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访谈。崔永元问刘书环:“为什么经王洛宾改编的民歌就会脍炙人口、广为传唱?”原来,来乌鲁木齐采访前,崔永元专门查了《中国民歌集成·新疆卷》,发现其中有几千首未经王洛宾改编的民歌都被束之高阁,少人问津。

    刘书环说,一是王洛宾的启蒙老师大都是20世纪初国内音乐界的精英,让他受到了中西方音乐理论的熏陶。二是在王洛宾的青年时期,国家处于灾难深重的年代,音乐报国的思想扎根在心中。三是王洛宾长期生活在最基层,了解群众喜欢什么,社会需要什么。他改编的歌曲中西合璧,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因此有人说,王洛宾改编的民歌是“撷民情民乐之瑰宝,传人间天上之绝唱。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音乐教育家金铁霖说:“我们只有老老实实向王洛宾学习,中国民歌才能走向世界。

     三

    在采访中,刘书环说他是在军营中,与王洛宾先生成为莫逆之交的。王洛宾的人格魅力、坎坷的经历、辉煌的成就影响了他,他才会倾后半生之全力来推动王洛宾研究。

    刘书环告诉记者,王洛宾老人80多岁时,癌细胞在体内扩散,他还乐不思“”地骑着自行车在乌鲁木齐大街小巷转悠。这就是王洛宾为歌而生、为歌而活、为歌而乐的精神境界。

    王洛宾是个纯粹的音乐家,曾身陷囹圄近20年,音乐使他复活,竟然在狱中“找到了美,发现了高尚”,获得了创作之源。解放前,他曾在监狱中创作出了《大豆谣》《我爱我的牢房》等30多首歌。

    1996年1月,在病榻上的王洛宾忍受剧痛,创作了一首《歌唱万年青》,据说这是王洛宾创作的最后一首歌曲。王洛宾的一生正如歌曲中所唱到的那样“那是万年青的歌声,那歌声热情奔放……”如今,斯人已去,歌声尤在。王洛宾在晚年时曾对友人说:“这些民歌如果能传唱500年,那才叫经久不衰,那才叫贡献,现在才刚刚起步。

    1996年3月15日,《新疆日报》刊发《著名民族音乐家王洛宾逝世》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