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对外友好交流扩大克拉玛依的朋友圈
来自俄罗斯伊斯基季姆友城的学生在克拉玛依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体验陶艺制作。
天山网讯(记者马少宾 王娜摄影报道)作为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未雨绸缪,加快转型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早已成为克拉玛依人的共识。
2010年,克拉玛依决策层明确提出了打造“世界石油城”战略,其实质就是要加快转型发展,从“资源立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多业兴市”的发展方式。
这被看作为:跳出克拉玛依发展克拉玛依,用世界的眼光发展克拉玛依,走高端路线发展克拉玛依。
如今,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克拉玛依,因为不断扩大的国际友好交往,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巴基斯坦瓜达尔区、哈萨克斯坦阿克托别市、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市、俄罗斯伊斯基季姆市、蒙古乌兰巴托市……克拉玛依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与瓜达尔结为友好城市让克拉玛依有了“出海口”
2017年11月1日,由克拉玛依市援建的中巴经济走廊首座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在巴基斯坦瓜达尔区建成。
据克拉玛依市气象台台长周建荣介绍,这座气象站可以探测的要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雨量、能见度、太阳辐射、深层低温、实景图像等。
实际上,自从2015年4月克拉玛依市与瓜达尔区结为友好城市以来,两地间已建立了教育、医疗、经贸、气象等多领域的合作。
为瓜达尔区培训教师、医生,捐助医疗设备,开通远程医疗平台,在瓜达尔港建设海产品加工基地……这些合作,让瓜达尔人感受到了友好城市带来的好处,也塑造了克拉玛依的独特影响力,为城市转型、搭建合作平台创造有利条件,打下长远基础。
从2015年的首届中巴经济走廊论坛,到2016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克拉玛依论坛,因为与瓜达尔缔结,克拉玛依不仅具备了国际化元素,而且还具有了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巴“一带一路”合作旗舰项目中的一员。
在克拉玛依市外事办党组书记孙志强看来,参与“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也为克拉玛依打造“一带一路”样板城市、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孙志强说,克拉玛依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进程,搭乘上了瓜达尔发展的快车,就相当于有了“出海口”,让克拉玛依的企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从克拉玛依市委书记赵文泉的这句“新疆离海洋最远,克拉玛依离海最近”,不难看出克拉玛依与瓜达尔合作的前景。
因为有了克拉玛依的企业在瓜达尔港建设海产品加工基地,不仅让克拉玛依人吃到了经济实惠的瓜达尔港海鲜,还投放到了新疆和内地市场。
在克拉玛依的决策者们看来,只有企业都走出去,城市才是开放的,下一步将“政府引导,企业唱主角,走出去”,打造更加完善的外向经济发展体系,实现克拉玛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共赢。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艺术团在克拉玛依市交流演出。
“一带一路”倡议指明“向外走”新方向
在探索转型发展之路,积极发展与新疆周边国家及地区友好关系,推进城市多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时,克拉玛依将友谊、合作的邀请函递向了与新疆毗邻的俄罗斯。
2011年9月,中国新疆克拉玛依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伊斯基季姆市建立友好城市。这是克拉玛依缔结的第二个国际友好城市。
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以来,双方举办了“克拉玛依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伊斯基季姆市本土摄影家个人摄影展”“两市友好交流五周年系列活动”“新西伯利亚·克拉玛依文化周”等各类活动。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拉近了友城间百姓的距离,更促进了中俄文化艺术交流,为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了民意基础。
其实早在2011年6月,中国新疆克拉玛依刚刚缔结了第一个国际友好城市——哈萨克斯坦阿克托别市。两年后,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市又与中国新疆克拉玛依结为友好城市。2016年10月,阿克套市2名留学生正式就读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两市高等教育合作的“零突破”。
中国新疆克拉玛依与蒙古开展了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并于2015年与乌兰巴托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关系。
“与乌兰巴托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进一步拓展了克拉玛依对外友好往来渠道,完善友城布局,深化双边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孙志强说。
2017年,克拉玛依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走出去”发展步伐,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导向,积极参与中巴、中蒙俄等经济走廊建设。
“以开放的胸怀推动克拉玛依发展外向型经济,我们应该把这叫做二次创业,二次出发。”克拉玛依市外事办党组书记孙志强说,“‘一带一路’倡议为克拉玛依“向外走”指明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