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夯实基础,乌鲁木齐基层坚如磐石
红山网 (记者 宋建华)60年弹指一挥间。60年来,乌鲁木齐各族群众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光辉的照耀下、在自治区党委和乌鲁木齐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拼搏,开放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市委带领下,全市各族人民坚定“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的信念,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日趋扩大,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各民族团结进步。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始终如一将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全面落实“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执政理念,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新疆实际、具有乌鲁木齐特色的基层基础建设之路。
求固本
“十有”夯实基层阵地
市民感言:天山区翠园社区居民张喜说:“从前不知社区为何物,如今婚丧嫁娶都能想到社区工作人员。”
翠园社区是天山区2013年底在城南经贸合作区新成立的社区,社区213户居民全是来自内地的菜农,之前一直归属乌鲁木齐种牛场管理,居民没有社区概念。
社区成立后,迅速按照“十有”(有人员、编制、阵地、经费、食堂、警务室、车辆、文化活动中心、高配待遇、管理考核制度)标准开始各项工作。
根据辖区特点,社区制定了入大棚走访制,成立了便民服务巡逻队,安排专人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户籍、就学等服务,每周还举办蔬菜种植技术培训。
“有了社区,就有了主事的地方和主事的人,大事小事都能找社区。”张喜说。
创新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兴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职责。
2009年开始,乌鲁木齐市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向基层花、劲往基层使,加大人财物投入,完善街道社区组织体系,巩固社区“十有”条件,加强基层阵地。
“把社区作为一级政权组织来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阵地建设,健全组织,扩大编制,增加人员,改善工作条件,完善维护稳定和服务群众两大工作机制。”2010年,在乌鲁木齐市委九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自治区党委常委、乌昌党委书记、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朱海仑对加强基层工作思路清晰。
五年内,乌鲁木齐市投入80多亿用于基层建设,新建(增)管委会(街道)24个、社区400个、派出所19个,社区工作人员增至3.1万余人,均比2009年增加一倍左右。
记者观察:2014年11月6日~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乌鲁木齐市调研时说,近年来,乌鲁木齐基层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民生得到切实改善,变化变革、敢于担当,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氛围越来越浓厚,队伍建设有了重大变化,社会保持了繁荣稳定和谐。
基础牢,才不怕地动山摇。社区力量的增强,既筑牢了维护稳定的基础,也让最广大的基层群众感受到了各项政策的温度。
谋实策
“群防群治”筑牢维稳第一防线
市民感言:水磨沟区旭东社区居民黄新玉说:“60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安稳。”
旭东社区自2005年创立以来,一直将维稳作为重点工作,社区的15名维稳巡逻队员保证了全天候巡逻,社区内设有司法警务室,有民警长期驻岗。社区设有数字监控平台,实现24小时人员值守和网上巡控。
社区发动楼栋长、十(商)户长成立了群众联防队伍,培养热心居民成为信息员,确保维稳信息第一时间上报。
“社区有执勤的社区巡逻队员,外出有巡逻的武警特警,有这么多人保护,我还害怕啥?”黄新玉说。
创新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党中央作出重要指示:“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着力打好反恐怖人民战争,筑起铜墙铁壁,使暴力恐怖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通过打击极少数教育团结大多数。”
全市大力推行警力下沉,不断提高街头见警率,全面实现“一区一警”和“一区多警”警务管理模式。
同时,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还改变思路,变提高破案率为降低发案率。
目前,除政法公安专门力量外,乌鲁木齐基层已构建了以社区民警、专职巡逻队员为骨干,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为基础,辖区联防队员、民兵、单位保安和小区楼栋长为补充的7万余人的群防群治队伍。
记者观察:基层政权组织力量薄弱、维稳力量不足,我们就没法在关键时刻主动出击、打击敌人;群众工作没有做到位,我们就没法在关键时刻构筑反恐群众战线。
张春贤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必须主动亮剑、主动进攻、全面出击、重点突破,形成强大“势场”、压住敌人,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乌鲁木齐正是按照这一要求,始终坚持把加强基层组织基础、维稳力量基础、群众工作基础作为根本性举措,打牢了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朱海仑说,通过系列工作,乌鲁木齐市“各族干部群众主动发声亮剑,在暴恐犯罪面前挺身而出,构筑起维稳的铜墙铁壁,打响了反恐的人民战争”。
求创新
“四化”创新基层管理新模式
市民感言:天山区赛马场东社区居民努尔?艾买提说:“以前把社区当成暂住地,现在当成家,谁要来破坏,我第一个不愿意。”
9月14日,发现6岁的儿子不见了,努尔并没着急,而是第一时间来到社区监控室,通过监控找到了正在玩耍的儿子。
作为乌市社区单位化的发源地,赛马场东社区从社区“单位化”管理到社区“三化”再到“四化”(庭院化、网格化、社会化、数字化管理)的转变,努尔是见证者。
创新之举:2009年,乌鲁木齐天山区赛马场东社区创新了“单位化”社区服务与管理模式,“单位化”管理就是社区建成有大院、有门卫的单位大院,把居民当作“庭院人”“单位人”来管理,把居民事当成自家事来办理。
2011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视察赛马场东社区时,充分肯定了社区的“单位化”管理做法。
乌鲁木齐市经过实践,在“单位化”管理基础上创新了“庭院化、网格化、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试点工作。
2013年初,在“三化”的基础上,乌鲁木齐市又创新了“数字化”支撑模式,在全市全面推行社区“四化”管理模式,随后成为全疆推广的社区管理模式。
结合社区“四化”,乌鲁木齐市又创新了流动人口双向管理、限时工作法、二维码管理、“两证一担保”等社区管理办法,有效提升了社会管理和掌控能力。
记者观察:习近平总书记说,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在维护稳定工作中,更需要创新方式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3年4月,《求是》杂志总编辑陶骅在调研乌鲁木齐市社区“四化”建设时说,“四化”建设不仅体现了乌鲁木齐社区的进步,更让人看到社区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既检验了社区干部工作能力与水平,又见证了民生建设在社区得到加强。
2014年11月6日至9日,张春贤在乌鲁木齐市调研时对我市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给予了肯定。他特别强调:“基层是我们工作的基础,基层干部有威信,党委政府就有威信;基层干部有能力,各项工作就会有成效。”
重民生
“零距离”筑牢最广大群众基础
市民感言:沙依巴克区平顶山社区居民热合木江?阿不德热合曼说:“以前,跟社区距离挺远,现在,与社区同心协力。”
今年70岁的热合木江在社区住了15年,他说,以前,家门口是土路,治安也不好,大家都不愿意住在这里。
2014年7月,社区将单位化管理与“去极端化”工作结合,设置了安检门,完善了社区卫生室、蔬菜直销点,还开设了儿童课堂、技能学校和汉语培训班。
热合木江说,张春贤书记来过社区都说好,“社区处处为我们着想,跟咱是一条心,住在这里舒适得很,骄傲得很!”
创新之举:5年来,市委市政府连续开展“民生改善年”活动,集中解决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从2010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就不断选派机关干部下社区开展工作,2014年,响应自治区20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乌鲁木齐市选派市区两级机关4528名干部组成955个工作组,住社区(村)开展了大规模“访惠聚”活动。
工作组深入基层、融入群众,2014年共投入帮扶资金8700万元,完成帮扶项目824个,帮扶重点贫困户1.4万户,为全市维护稳定和服务群众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记者观察:张春贤说,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广大基层干部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凝聚人心,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维护稳定的最牢固基础、最大力量所在。
乌鲁木齐市正是把这一标准当成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尺,才让我市基层基础多了一道“民心”屏障。
朱海仑说,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其要在行。他还指出,在加强群众工作基础方面,我们要坚持“民所恨,除之;民所想,予之”指导思想。
通过系列基层民生工作,各族干部群众对党和政府特别是对基层组织及基层干部的认可度、满意度都有了大幅提升。
新闻链接
社区“四化”
进程大事记
●完善基层干部激励机制。提高长期在街道(乡镇)和社区工作干部职级待遇,将16名街道(乡镇)党政正职高配为副县级,303名社区书记主任高配为副科、正科级。
●2012年4月,乌鲁木齐社区“三化”建设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工作会议确定,乌鲁木齐社区全面推行“三化”服务与管理新模式。
●2012年4月6日,自治区在乌鲁木齐召开推进社区“三化”建设现场会,向全疆推广乌鲁木齐社区“三化”建设经验。
●2013年1月5日召开的乌鲁木齐市委十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在2012年社区“三化”(庭院化管理、网格化覆盖、社会化服务)基础上增加数字化支撑,在747个社区推广社区“四化”建设。当年,乌鲁木齐已经在社区设置了近7000个点位,首批235个社区完成数字化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