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青春万岁:60年各族青年倾力建设新疆

04.05.2015  12:19

  编者按: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五四”精神与日常新!翻阅新疆的发展史,各族青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新疆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更是新疆青年时代精神的缔造者和实践者,他们在奔涌的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展现青春风采,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重任。
  在第96个“五四”青年节之际,亚心网推出专版,和大家一起倾听新中国成立后每个年代青年人的故事和心声,重温曾经的激情岁月,向他们壮丽的青春致敬,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
  (记者任华)翻开波澜壮阔的新疆青年史,回首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新疆有志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在“五四”精神的旗帜下,积极投身新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为梦想执著奋斗,留下一段段历久弥新的青春记忆,树起一座座功勋卓著的青春丰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业待兴,到现在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6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以昂扬的精神风貌、进取的人生态度,接过先辈的旗帜,在新疆大地上唱响了属于他们的青春之歌。
  20世纪50年代热词 青年突击队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百业待兴。在这个时期,“青年突击队”是这一年代的热词。成千上万的青年突击队从生产需要出发,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突击的作用,成为新疆建设者中十分突出的排头兵。
  青年突击队在当时仅是一种组织形式,并不是所有的集体都具备成立青年突击队的条件,更为广泛的是各级团组织在青年团员中开展的“争当青年突击手”活动,这个活动大大推进了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几乎20世纪50年代所有工业战线上的青年人,都成为此次活动的参与者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对于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
  1955年,新疆的青年突击队的成立及其活动主要在建筑行业和机械行业展开,班组之间、工程队之间、车间之间、公司之间展开了不同规模的劳动竞赛。当时,在新疆机械行业中最为突出的青年突击队是新疆十月拖拉机厂钳工车间的青年突击队。新疆纺织行业的青年突击队,在劳动竞赛中推出了王传芬工作法并得以在全疆纺织行业中推广。
  爱岗、敬业、奉献是青年突击队的鲜明特点,青年突击队成了共青团组织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活动的老品牌,成了永远不倒的青春之旗。
  20世纪50年代
  争当社会主义建设排头兵
  □人物档案
  宋发宏,自治区民政厅原副厅长,曾在1957年至1973年任自治区团委副书记
  1957年,自治团团委在新疆青年中发起了“义务兴修青年渠”工程,这是一个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很大贡献的特色活动。当时的口号是“学习保尔·柯察金,冰天雪地练红心”,当时,自治区团委先后在乌鲁木齐各行各业动员了3万多名青年团员,参加了历时半年的义务兴修青年渠的劳动。
  那时是一个讲奉献的年代,青年渠是干砌卵石工程,投放土方300多万立方米,卵石是从大西沟一块块用人力背上来的,劳动条件非常艰苦。当时经济太困难,劳动工具十分简单,挖土方用的是铁锨和镐头,夯地用的是粗木桩,搬卵石就是人背肩扛和“抬把子”(用杨树条编成的双人抬物工具)抬。由于卵石对杨树条磨损得很快,后来换成了铁丝编的抬把子。
  当时,新疆冬天天气十分寒冷,一般都在零下30多摄氏度,有时甚至达到零下40摄氏度,在空旷的戈壁滩上劳动,随时都有冻死的可能。青年们为了避免刺骨的寒风灌进棉袄里,每人腰间扎着绳子,磨破的肩头露出雪白的棉花。飘扬的团旗,嘹亮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的歌声,火热的劳动场面,驱散了寒风。在冬日里,硬是靠人搬肩扛建造了一条长30多公里的水渠,打破了冬季在新疆不能修水渠的惯例。
  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里,青年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非常高涨。当时,参加义务兴修青年渠采取自愿报名,限定人数,学生半个月轮一次,干部一个月轮一次,由于报名的人过于踊跃,出现了选拔上工地的现象,一些未被选上的青年还哭哭啼啼的。一到周末,一些未在册的青年团员会自发地跑30多公里路到工地上参加劳动。党政机关干部、普通市民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连当时的苏联领事馆工作人员,也加入到兴修青年渠的义务劳动中来。
  义务兴修青年渠不仅培养了青年人的社会主义觉悟,也磨炼了意志。尤其是那些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的“三门”干部,在劳动中得到锻炼,不少人成了先进人物。
  当时,对义务劳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没有物质奖励,只是在团旗下给照一张照片,但对当时的青年人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光荣。
  之后,全疆各地州的团员青年也广泛地开展了义务兴修青年渠、青年水库活动,如乌鲁木齐市的青年水库、和田地区的青年渠等,为当地政府创造了财富,为发展新疆的农业生产贡献了力量。
  20世纪60年代热词 支边青年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句话令内地青年热血沸腾。伴着响彻大江南北的《我们新疆好地方》这首歌,全国各地数十万名支边青年身披大红花,在震天响的锣鼓声中,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支边青年们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分配,一到新疆,立即奔赴农牧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身到工业、交通等新疆的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中。在火热的生产劳动中,他们不怕艰苦困难,勇于承担最艰巨的任务,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他们的誓言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把祖国的边疆建设得更美丽。
  在农业战线上,他们与当地群众一起“向荒地开战,让戈壁要粮”,不畏严寒酷热,夜以继日地同大自然作斗争。许多青年是初次参加农业劳动,但他们不怕困难,虚心向当地社员学习,很快就能熟练使用坎土曼了,也学会了赶大车和制作青贮饲料等工作技能。
  他们同屯垦戍边的老战士一道,硬是把戈壁、荒滩等不毛之地,开拓成绿洲!塔里木垦区、准噶尔垦区……人类新的居住点,一个个出现在地图上。
  如今,来疆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青年都已步入了老年,有的甚至长眠在新疆。他们将自己一生无私奉献给了新疆,为新疆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60年代
  用豪情和热情造就兵团精神
  □人物档案
  赵天益,兵团党委组织部原常务副部长、作家
  我们这一代兵团人,经历过兵团创业初期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场景深深地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里,让我们永远铭记。
  我是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人,20世纪50年代刚到新疆时,我和来自云南、江苏、广东、陕西等地的三四十名学生一起被分到石河子机耕农场(当时是兵团直属拖拉机实习农场,现在是石河子总场)。
  到农场后,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棉花地里干活,一干就是4个多月。上级安排两名老战士给我们带队,一名技术人员做技术指导。我们晚上住在团部,干活时要到离团部四五公里外的条田里。早上在团部大食堂吃饭,午饭、晚饭都在地里吃。
  我们当时都不足20岁,刚从学校出来,没有干过这么艰苦的工作,这里荒凉,气候干燥、寒冷,特别是在秋季和冬季,天气冷得让人受不了。但即使这样,我们也没有叫苦叫累。
  我们曾在荒地里烧过荒,把荒地上的野草烧光了才能开垦荒地。划一根火柴,点着荒草,火焰一下子像箭一样追着人跑,场面很壮观,但有时候来不及跑,烧到手上起泡。
  后来,我们开荒队几乎是几天换一个住处,因为这片荒地开完了以后,要到新的地方去开荒。开始是住地窝子,四面见不到光,上面弄一块玻璃当天窗。地窝子还没住几天,又要到新的地方了,又要住到四面透风的用芦苇席搭的棚子里。到了冬天,棚里不敢架炉子,否则会失火,晚上冻得睡不着觉。那时候干活没个准点,天不亮就要到地里去干活,晚上顶着星星月亮回来,一天少说也要干13个小时。
  我们还挖过排水渠,把沼泽地里的水排出去之后,才能够开荒,要不,沼泽地里进不了拖拉机。我们几个个头小,一个人在渠底,渠旁站一个人,上面再站一个人,三个人就这样配合着运输泥巴。夏天太阳晒、蚊子咬,秋冬时节冷风吹,其中的艰苦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兵团人对兵团精神最好的体验和诠释。我们第一代兵团人,以豪情和热情全身心地锻造、奠定、开创了兵团基业,第二代、第三代兵团人沿着上一辈人的足迹,继往开来,建设着自己的家园,今后会把兵团建设得更美好。
  20世纪70 80年代热词 新长征突击手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共青团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的“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和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各行各业的“青年技术大比武”、“四小发明”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竞赛活动,就是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积极响应。在新形势下,青年人再次成为国家发展的主力军。
  在新疆,“新长征突击手”主要产生于青年突击队中。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新疆各行各业纷纷组织青工技术大比武,比武的场面非常壮观。例如:自治区建委和建工局组织的全疆建筑系统瓦工和抹灰工技术大比武,机械行业组织的车工大赛,汽修行业组织的“青年汽车二保”技术比赛,纺织行业组织的“挡车工”技术比赛,还有银行系统的“点钞大赛”等。
  与此同时,新疆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能手、“新长征突击手”等优秀青年典型和先进集体。喀什地区第一运输公司一车队驾驶员、回族青年周学禄,在1977年到1980年,用3年时间完成了5年的运输任务,多次受到表彰;被团中央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的石河子织染厂青年挡车工、共产党员王亚民,从1975年到1979年上半年的四年半中,为国家多织布32117.5米;乌鲁木齐市轴承厂工人涂凤英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并走上领导岗位。
  在榜样的引导下,青年突击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劳动模范。
  20世纪70—80年代
  为新疆建设添砖加瓦
  □人物档案
  杨永青,自治区科协原党组副书记、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1964年5月,我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主动放弃在上海的工作,报名来到当时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总场,开始新的人生。
  1965年7月5日下午,我和上海知青代表一起,受到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接见。周总理当时发表了“一个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前途是可以选择”的重要讲话。
  周总理有关正确对待人生选择的教导,在当时全国青年人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复员军人、知青奔赴农村和边疆。当年周总理接见我们的大照片,多次在全国报刊转载,在全国许多历史博物馆和知青博物馆中展览。周总理的接见,也改变了我的一生。
  1972年,我的丈夫调回内地,并再三动员我也回去,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我觉得自己应该留在边疆不动摇,经过组织和自己的劝说,1977年丈夫带着儿子返回石河子。
  那时候,农场亏损比较严重,大家的生活都非常艰苦,连里每人每月仅有三两油,因为长时间不炒菜,锅都生锈了。看到这些,我心里非常难受,决定要改变这样的状况。
  1978年3月,我担任农场副场长后,首先建议在农场推广种植油葵。油葵出油率高,可以改善长期缺油的状况,但还没等到油葵收获,我却被调到自治区团委担任副书记了,虽然我人在城市,但心里还牵挂着农场。
  1979年3月,我到延安参加了全国青年造林大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任重在讲话中鼓励青年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听了之后感触非常深。
  当时,云南、新疆等多地知青大规模集会,要求返回大城市,而在此时,我给王任重副总理写了一封信,20世纪90年代热词 青年文明号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也由过去的体力型、粗放型向智力型、管理型转变,人们对管理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从1994年开始,共青团中央在全国开展了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
  新疆各行各业的团员青年开始为提高服务质量的“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而且各个系统和各条战线都制定了相关的创建条例。多年来,“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在30多个行业的职业青年中,掀起了爱岗敬业、优质服务的热潮,成为弘扬职业道德、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效载体,催生出一大批青年岗位能手、企业管理人才。
  在新疆青年中产生很大影响的建行新疆分行的“向党工作站”,就是从“青年文明号”实践活动中脱颖而出的先进集体。
  新疆“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也让创建集体得到了更多实惠,很多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单位效益有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一大批“青年文明号”号长诞生了,文明之风在各行各业兴起。
  20世纪90年代
  在岗位上创造一流成绩
  □人物档案
  秦风春,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电解厂电解车间三工段原段长,全国“青年文明号”号长
  20世纪90年代,创建“青年文明号”在新疆各行各业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青年文明号”是共青团的一个品牌,也是一个非常高的荣誉,在青年人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敬业、协作、创优、奉献”是那个时候提倡的职业精神,提倡青年人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那时,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刚刚上市,正处在高速发展期,这要求我们这些年轻员工要有过硬的技术,创优各项生产指标。
  那时,跟我一起从新疆有色冶金技工学校毕业到众和公司工作的青年人有100多名。到了班组后,大家工作都非常努力,业余时间,很多人还参加了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继续给自己“充电”。大家都抱着一种想法:一定要干出成绩。
  公司开始创建“青年文明号”时,我们还不太了解“青年文明号”是怎么回事,后来公司组织我们到八钢(原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民航等单位参观,看到人家的创建工作做得非常好,心里特别羡慕,大家立志要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一流成绩,拿到“青年文明号”,为公司争光。
  “青年文明号”的创建在公司青年人中倡导了一股学技术、讲奉献、求上进的良好风尚。我们从事的是金属铝的冶炼和铸造工作,最怕停电,一旦停电,如果不采取应急措施,就会造成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的损失,我们三工段被称作“救火队”,哪个工段出现问题,我们就去“救火”,经常承担的是急难险重的工作。
  那时候大家都是蛮拼的,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遇到紧急的事更是冲锋在前。有一次停电了,我们采取紧急措施,连续干了48个小时,等到机器运转正常后,大家都累瘫了,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就睡着了。碰到电解槽大修,电解系统启动后,温度达到950摄氏度,面罩都快被烤化了,但我们仍在坚持工作。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厂的各项生产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我们光荣地获得了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虽然没有奖金,拿到的只是一个奖杯,一张奖状,但我们心里特别开心,感觉特别骄傲。
  现在,我已经离开了当初的工作岗位,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有的被调到其他岗位,有的离开了众和公司,但我们会经常聚一聚聊聊天,现在工艺进步了,工作也没有那么艰苦了,但谈起我们付出青春和汗水的那个年代,谈起我们的努力和拼搏,就非常感慨,也感到非常自豪。
  要求回到农场,回到基层。
  我的这个举动,让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但我一直很清楚自己的选择,因为我不愿意辜负周总理之前的教导。
  回到农场后,我继续抓油葵种植推广工作,在农场领导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油葵种植得到大面积推广,改善了群众的生活。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经济政策调整,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高涨,1981年2月我离开农场时,农场已开始扭亏为盈。
  1979年,我被团中央评为全国第一批“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和全国150名各行各业的“新长征突击手”一起受到表彰。
  我走遍新疆大地,经历许多艰辛,但是我觉得自己的理想得到了实现,我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教导。
  21世纪初热词 青年志愿者
  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富有热情、充满爱心的志愿者群体不断崭露头角,他们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力量。
  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青年学雷锋活动,迅速被广大团员青年接受,自治区各级团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平等、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逐步深入人心。
  1996年,新疆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志愿者服务的范围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2003年,共青团中央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更是扩大了志愿者的影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有很多志愿者留在新疆结婚生子,扎根边疆,为新疆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008年,在抗击南方雪灾,“5·12”汶川地震救援中,在奥运会、残奥会赛场上,都有新疆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为灾区的人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提供了各种帮助,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动人风采。
  如今,我区志愿服务除了国际合作外,在互助、公益、慈善、救助、社区、环保、社团、救援、维稳等领域均有涉及。在新疆各重大赛事、展览会上,都活跃着新疆青年志愿者充满活力的身影。
  2001年—2010年
  追梦新疆扎根新疆
  □人物档案
  路海龙,西部计划志愿者,新疆青年杂志社副社长
  2004年,我以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来到新疆,到今年已有11年了。
  这11年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作为一名毕业生,我完成了对社会的选择,完成了人生最大胆的一次尝试,完成了对社会最初的探索。最重要的是,在这11年的成长路上,我用不断成熟的思想、逐渐深远的目光,完成了对新疆的认识。
  2004年上半年,我还是山东临沂师范学院的一名毕业生。毕业之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关于“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令年轻的我热血沸腾。虽然当时我已经和当地一家报社签订了就业合同,但因为对新疆充满向往,我还是决定来新疆看看。
  一年,是我给自己的期限,我也给自己留了回旋的余地——我跟那家报社商量,他们答应等我一年。
  到了新疆后,我被分到阿瓦提县第二中学当了一名老师。学校的条件并不是很好,操场地上是虚土,晴天满校园尘土飞扬,学生们手提一把壶,边跑边洒水。雨天校园里四处是泥巴,走不好,摔一跤。老师的宿舍是平房,厕所、厨房公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我在这里工作得非常愉快,因为学校的领导和同事非常重视我们这些西部计划志愿者。
  工作10个月后,我被调到新疆青年杂志社,我用一个记者特有的敏感去追寻时代发展的脚步。我发现,新疆这些年的经济突飞猛进,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也今非昔比,新疆是一块具有无限潜力与魅力的土地,是一个可以让年轻人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
  这个时候,我也接触到许多西部计划志愿者,他们身上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敢于付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在服务期满后留下来,扎根新疆。
  和我一样,许多志愿者选择留在新疆,扎根新疆,在这里成家立业,娶妻生子。
  值得骄傲的是,在这些志愿者中,有的刻苦钻研,教书育人,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有的学以致用,精益求精,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有的勇于创新,攀登高峰,成为农业科技专家;有的努力学习,勤奋工作,锐意进取,成为基层的领导干部……
  回首这段生命历程,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新疆是个适应年轻人追梦的地方,我永远不后悔来到新疆。
  二○一一年以后热词  新疆青年的时代精神
  2011年,关于什么是“新疆精神”、什么是“新疆青年的时代精神”在新疆各界展开了规模宏大的热烈讨论。
  “新疆精神”折射出新疆新时代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群体特征。新疆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共同奋斗的进程中,形成了诸如“天山雪松精神”、“绿洲白杨精神”、“戈壁红柳精神”、“大漠胡杨精神”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疆精神。而艾尼·居玛尔、王燕娜、阿里木等,他们身上不仅体现了“新疆青年的时代精神”,还体现了这个时代新疆各族人民的群体特征。
  新时期的青年们,依然是社会建设中的“生力军”,他们在反恐维稳中勇挑重担,在推进发展改革中主动作为,他们带头维护民族团结,努力掌握过硬本领,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他们的青春,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青团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展示团员青年的青春风采,为建设祖国发挥作用。同时,也通过在青年运动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系列活动,为新疆青年的时代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感恩、自信、坚韧、担当、拼搏、奉献”是新疆青年对时代的回答,也是对新疆青年的时代精神做一次最好的总结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2011年至今
  做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期青年
  □人物档案
  加汗·阿斯力汗,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大四学生,自治区学生联合会驻会执行主席
  我来自“魅力之城”克拉玛依市,2011年我考入新疆农业大学。不久,我加入了新疆农业大学学生会,靠着自己的努力,我踏踏实实地成长起来。
  虽然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我们这些“90后”年轻人被宠坏了,没责任没担当,是“垮掉的一代”,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在学生会任职,长期和同龄人打交道,我经常能从他们的身上,看到激情和热情,看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2014年,新疆发生了一些让人痛心的暴恐事件,这令我们大学生的心情也非常沉重。“4·30”暴恐案件发生后,一篇由全国9所大学11名少数民族学生联名发表的《我们不会再沉默》的联名信引发人们关注。我认为,新疆的大学生也不能再沉默了。之后,在自治区团委的号召下,新疆16所大学的学生发出了联名信《我们,一起,不沉默》。
  我认为,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发声亮剑,更要用实际行动为新疆正名。
  2014年12月,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八期培训班开班,我和新疆其他5名各族学员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市各高校的200名优秀大学生代表一起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学习和生活。在这一周里,我们相处得非常和睦,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
  学习结束时,为了能给大家留一份回忆,同时借此机会向全国高校的学子们宣传新疆,我和其他5名新疆学员决定在结业典礼上,为我们的200名“家人”送上我们家乡的美味——切糕(玛仁糖),并附上一封信。信中介绍了新疆的风土人情、民族风俗,并向大家发出到新疆做客的热情邀请。令我感动的是,得知我们的举动后,在江西南昌一边上大学一边做切糕生意的维吾尔族小伙木拉迪为我们免费提供了价值3000元的切糕。
  让我们更没有想到的是,我们发起的这个活动成了毕业典礼上的“重头戏”,新疆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新疆切糕味道棒棒哒!”“感谢新疆的小伙伴们,满满的都是爱”“传递新疆正能量,期待大美新疆之行”……当天晚上,有关新疆的话题在学员的微信朋友圈里不停地被转发、点赞。很多人表示一定要到新疆来看一看。
  这让我和其他5名新疆学员心里涌动着满满的激动和骄傲。我突然发现,我其实比自己想象中更加热爱新疆,我愿意永远留在新疆,为新疆的发展建设奉献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