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2018年农业灾害趋势预测及应对措施

02.02.2018  03:23

 

为认真做好新疆区2018年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加强各类灾害性天气应对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经多部门联合会商,形成了自治区2018年农业灾害趋势预测及应对措施如下:

一、农业灾害趋势预测

(一)2018年度农业生产气象年景趋势预测

近期天气气候特点及积雪概况。北疆大部及南疆部分麦区冬前生长积温不足,冬麦整体长势北疆略差于去年、南疆接近去年。入冬后,全疆气温前高后低,12月底北疆大部冬麦区已形成5厘米以上稳定积雪;极端最低气温北疆农区为-31℃~-20℃,南疆除哈密、巴州北部部分地区外的其余地区在-18℃以上,气象条件对大部分地区冬麦和林果安全越冬较为有利。积雪总量与历年同期相比:北疆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伊犁州偏少2~3成,博州偏少1成,乌鲁木齐市偏多2成,昌吉州接近常年略偏多;东疆吐鲁番市偏少4成,哈密市偏少3成;南疆阿克苏地区、克州偏少7成,巴州偏少5成,喀什地区、和田地区接近常年略偏少。

2018年度农业生产气象年景趋势预测。 预计2018年度全疆农牧业生产气象年景为略偏丰年。光热条件好于常年,2018年≥0℃、≥10℃积温全疆大部地区多于常年;气象灾害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略轻于常年、但重于2017年。全疆年平均气温略偏高;年降水量北疆西部、南疆西部略偏多或偏多,全疆其余地区偏少。 后冬, 北疆大部气温略偏低,南疆大部略偏高;降水量北疆北部西部,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州略偏多,其余地区略偏少或偏少。低温时段出现在1月中旬后期到下旬前期。 春季, 全疆大部平均气温略偏高;降水量除北疆西部略偏多外其余大部地区偏少;春季较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出现在3月下旬、4月下旬、5月下旬。开春期阿克苏地区偏晚,其余地区偏早终霜期全疆大部地区偏早。 夏季, 全疆大部气温略偏高,降水量全疆大部略偏多,北疆西部、南疆西部山区降水量偏多,吐鲁番市、哈密市略偏少;汛期主要降水时段出现在6月上旬和下旬、7月中旬,8月中旬。 秋季, 全疆大部平均气温略偏高;降水量喀什地区、克州山区略偏多,其余地区偏少;初霜期全疆大部偏晚,入冬期北疆北部、北疆东部偏早,其余地区偏晚。

(二)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测

根据2017年秋季有害生物越冬基数调查结果,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及气象因素等综合分析,预计2018年全疆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7058.11万亩次,其中病害发生面积1650.96万亩次,虫害发生面积5407.15万亩次。预计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3级)。其中,小麦条锈病在伊犁、塔城和昌吉流行风险较高,小麦雪腐、雪霉病在塔城盆地、伊犁和博州偏重发生,白粉病、黑穗病普遍发生,呈加重发生趋势;麦茎蜂在塔城盆地偏重发生。预计棉花主要病虫害总体偏轻(2级)局部中等发生(3级)。烟粉虱在局部棉区偏重发生,棉叶螨中等发生,棉铃虫在棉田发生为害平稳,棉盲蝽、棉蓟马、黄萎病等有上升趋势,苗期病害偏轻发生(2级)。预计农区蝗虫总体中等发生。其中,亚洲飞蝗总体偏轻发生(2级),不排除境外飞蝗迁飞入境造成危害得可能。土蝗在全疆范围内中等发生(3级),局部农牧交错区偏重发生(4级)。预计园艺特色作物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其中蔬菜病虫害中等发生,和田、吐鲁番、哈密局部偏重发生。预计农区鼠害大部中等至偏重发生(3-4级)。

二、应对措施

(一)自然灾害类

1.干旱。 一是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实施农田灌区末级渠系清淤、改造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提升农田有效灌溉能力,提高抗旱水平。 二是 合理调配水资源。未进行冬灌区域,至少保证在春播开始前进行一次春灌,做到适墒播种。作物出苗后,要结合田间管理,分作物合理调配水资源,确保各作物关键生育期水分有效供给,最大限度地减轻干旱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实施节水技术的农田,要合理安排轮灌,错开用水高峰。 三是 选用耐旱品种。根据各地实际,选择适宜的耐旱作物品种,提高作物自身抗旱能力。 四是 发展节水农业。引导农户改变传统的大水漫灌式灌溉习惯,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高田间水肥利用率和灌水均匀度。 五是 及时改种补种。旱情发生后,如出现农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则应根据当地季节和气候条件,及时改种其它早熟作物,以减少干旱灾害损失。 

2.洪涝。 一是 加强农田防洪体系和农田灌区末级渠系清淤、改造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高农田排涝能力。 二是 加强洪涝事前抢收。洪涝发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应组织力量及时抢收,以免洪涝损失。 三是 加强洪涝事中抢救。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积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时要扶正植株,让其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尽快恢复生长。 四是 加强洪涝灾后补救。洪涝灾害过后,必须迅速疏通沟渠,尽快排涝去渍。还要及时中耕、松土、培土、施肥、喷药防虫治病,加强田间管理。如农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则应根据当地农业气候条件,特别是生长季节的有效积温条件,及时改种其它适当的作物,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3.大风。 一是 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在农田周围种植防风林带,健全和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提高农田防风能力。 二是 加强灾前防控。大风灾害发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应组织力量及时抢收,以免大风损失。指导农业园区和设施农业生产户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天气可能引起的棚舍坍塌。 三是 加强灾后补救。大风灾害过后,必须迅速进行作物扶正,恢复植株正常生长。如农田中大部分植株已夭折或死亡,则应根据当地农业气候条件,特别是生长季节的有效积温条件,及时改种其它适当的作物,以减少大风灾害损失。

4.低温冻害。 一是 选用耐寒品种。根据各地实际,选择适宜的耐寒作物品种。特别是要注意对光、水、肥、气、热的综合利用。 二是 适时提温保墒。倒春寒易发生区,要提高农机作业质量,适时中耕松土,提高地温,对冬麦一定要进行镇压保墒,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三是 加强冻前防控。降温之前,对有条件的地块可灌水一次,当寒流侵袭,气温骤降,水被冻结成冰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量,起到稳定和提高地温的作用。也可在田间进行烟熏措施,防止霜冻。

5.冰雹。 一是 建立快速反应的冰雹预警系统。通过部门沟通会商,及时掌握冰雹的发生、发展、强度、范围及危害。并尽可能通过各地电台、电视台、电话、微机服务终端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系统等媒体发布“警报”“紧急警报”,提早将冰雹预警信息传送到各级政府部门和群众中去,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前采取防御措施,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 二是 建立人工防雹系统。积极开展人工防雹,可通过火箭、高炮把碘化银、碘化铅、干冰等催化剂送到雹云层,以破坏对雹云的水分输送。用火箭、高炮向暖云部分撒凝结核,使云形成降水,以减少云中的水分;在冷云部分撒冰核,以抑制雹胚增长等人工防雹措施。 三是 加强农业防雹措施。增种抗雹和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多雹灾地区降雹季节农民下地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如竹篮、柳条筐等,以减少人身伤亡。

6.极端高温。 一是 及时监测预警。加强部门会商,密切关注持续高温天气的动态及发生区域,准确把握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及时向农民发布预警信息,提早做好防范高温热害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是 加强分类指导。根据不同作物生育进程和土壤墒情,因时因地落实好防高温热害的技术措施。缺水干旱的田块要及早灌溉,防止干旱与高温热害叠加影响。作物长势较弱的地块要提前喷施叶面肥,增强植株抗高温能力。缺肥田块要抓紧追肥。 三是 强化指导服务。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查墒情,根据不同作物生育进程因地制宜,制定完善防范高温热害技术方案。对重点区域,要采取包片蹲点的形式,进村入户,指导农民因地因时因墒落实田间管理措施,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二)病虫害类

1.小麦病虫。 小麦重大疫情病虫预防以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拌种为主,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明确主攻对象,统筹兼顾,进行混合用药,综合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蚜和麦蜘蛛等。小麦条锈病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小麦赤霉病流行区,准确掌握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期降水情况,主动预防,遏制病害流行。小麦雪腐雪霉病预防可采取破雪施肥施药技术。

2.棉花病虫。 重点防控棉蚜、棉叶螨、烟粉虱、棉铃虫、棉蓟马、棉盲蝽、立枯病和棉花枯黄萎病。 一是 采用自然天敌控害,频振式杀虫灯及食诱、性诱、色诱等非化学防治技术防治棉花害虫。对棉蚜、棉叶螨突出抓好“早查早治,压前控后”,防止大面积蔓延危害; 二是 选用抗病品种,早期做好枯黄萎病预防工作,加强中耕施肥,培育壮苗,提高抗病能力。

3.玉米病虫。 以玉米螟为防控重点,使用杀虫灯、性诱剂等诱杀技术诱杀成虫,降低虫口基数。在大喇叭口期开展化学防治。玉米收获后,对秸秆进行粉碎或白僵菌封垛处理,可有效降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越冬基数,也是防治玉米螟最有效的措施。

4.农田蝗虫。 在中低密度发生区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绿色治蝗技术,在突发高密度发生区及时组织机防队开展应急防治。亚洲飞蝗要抓住蝗蝻三龄之前的防控关键时期,压低基数;土蝗要以挑治为主、普治为辅、巧治低龄、控制在扩散危害前。

5.农区鼠害。 狠抓春秋关键时期,农田鼠害防治,坚持按照时间、人力、财力“三集中”,时间、技术、供药、投放、检查“五统一”,实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室、田不漏丘、地不漏块“五不漏”的灭鼠原则,开展统一灭鼠。

6.蔬菜病虫。 重点做好番茄潜叶蛾等蔬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土壤消毒灭菌、培育无病虫健壮种苗、安装防虫网阻断害虫侵入为基础,采取以释放天敌、生物农药为主化学农药为辅的综合措施防控蔬菜病虫。利用性诱剂进行监测和诱杀番茄潜叶蛾成虫,对发现番茄潜叶蛾危害的温室大棚,立即做清田处理。将拔出的植株连同腐烂果实,就地堆闷,覆盖棚膜密封发酵。对拔除的田块,使用茚虫威、苦参碱等低毒的生物制剂消毒处理。

三、保障措施

(一)加快各种灾害地面监测站网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一是发挥农情信息监测点数据定点监测作用。逐步推进全区农业灾情调度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区16个农情监测县,22个农情信息监测点信息沟通共享。 二是 切实加强病、虫、鼠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信息,科学指导防治。以完善监测体系、改进测报手段为重点,加强自动化监测技术的试验研究,加快测报技术规范的研究与制订。启动重大病虫害远程诊断及应急防控指挥系统,实现与各地重点区域站间灾情实时动态显示的全新预警指挥模式,提高预警防控指挥效率。 三是 强化重大植物疫情监控和检疫农药执法监管,提升自治区检疫性有害生物阻截、封锁控制能力。依托自治区64个监测站、280个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阻截防控监测点,加强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预警,严防重大植物疫情的扩散蔓延和暴发成灾,封锁控制危险疫情的传入和危害。 四是 推动信息技术和农业灾情测报技术的深度融合,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提升农业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主要加强和完善各级农情灾情调度部门信息采集整理报送硬件设施的配备,更新、升级建设农情调度月历数据库、农业统计软件和定期报表数据库;逐步解决网络环境的村级延伸问题,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二)谋划长远,构建防灾减灾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对各类突发性气象灾害和有害生物发生传播规律的研究,着力在科学防灾减灾上下工夫。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对抗性种植变为适应性种植,做到科学避灾。大力推广使用机械化作业、自动化高效节水等减灾技术,采用现代装备和科学防控技术,加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力度,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二是 加快建设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网络。 三是 加大对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执行的调研,积极推动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实施,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全区主要农作物保险覆盖率,提高农民灾后恢复生产的能力。

(三)部门联动,强化灾害应对措施。一是加强沟通协商。进一步强化与气象、地质等部门的横向沟通会商,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强化监测预警,科学预判灾情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提出防灾减灾对策建议。纵向加强与各地有关部门联系,指导各地开展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前做好灾情调度、处置,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二是 进一步探索灾情信息资源共享与发布有效途径。强化农情灾情信息公益性服务,充分发挥决策支撑作用,及时将灾情预警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 三是 加强救灾支持。加强与气象、林业、金融、保险、农资等部门的密切联系,及时核定灾害发生程度,采取切实措施,形成救灾工作合力,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救灾工作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