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亲历者讲述:飞出新疆曾是最大梦想

13.03.2015  14:20

    新疆日报讯(记者高娃 通讯员赵新强报道)

    航空运输事业的发展,让新疆与内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曾经恍若天涯,如今即日可达。

    1954年12月31日,原中苏民航股份公司将苏方股份全部移交给了中国。1955年1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西北管理局成立,并于当年9月更名为乌鲁木齐管理处。

     飞出新疆曾是最大梦想

    胡国义2015年75岁,曾任原飞行九大队副大队长。1959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校毕业后,他就来到了乌鲁木齐,成为一名飞行员。“当时的飞行条件很差,1974年之前,乌鲁木齐机场还是土质跑道,马灯当信号灯,用火堆作助航灯。只有里2、伊尔14、运5、安24等几架小型机,执飞克拉玛依、哈密、伊宁、且末等疆内航线,飞出新疆成为我们那时最大的梦想。”胡国义回忆道。

    1977年3月25日,上海—兰州—乌鲁木齐航班试航成功,这是当时全国最长的航线。但是这条航线由民航上海管理局承运。1986年,新疆航空公司(南航新疆分公司前身)新进了图154M型客机,并开辟了乌鲁木齐—北京航线,自此结束了新疆“飞机螺旋桨,航线不出疆”的历史。此后,新疆民航人利用条条“天路”将新疆与内地紧密联系起来。“那些年,每开一条疆外航线,都是新疆的一件大事。很多百姓感慨终于可以飞出去了。”胡国义说。

     飞行员被称为“拖拉机手

    今年71岁的费太魁1967年从四川航校毕业。当时的口号是“一颗红心,多手准备,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就这样费太魁满怀壮志来到了新疆。那时候费太魁驾驶的是安24型飞机,冬天飞阿勒泰、富蕴一些地方,夏天就是执行撒农药的任务。“那时候的飞机,驾驶座很狭小,机舱里面也是相当的简陋,驾驶飞机全靠人工。两名驾驶员轮流驾驶飞机,手脚一刻也不能离开驾驶杆和飞行舵,飞行的时候全靠机长自己瞭望,如果看到那边起风沙了,就不能起飞。”费太魁说。

    那时候费太魁经常到南疆执行撒农药任务,“到了南疆,飞行条件、生活条件相对来说都比较艰苦。很多地方都没有专门的跑道,飞机降落前,地勤人员把地面稍微平整一下,就当跑道用。当时很多人都没见过飞机,听说有飞机过来,当地老乡牵着毛驴、赶着羊就来看新鲜。他们管我们叫‘拖拉机手’,因为在他们眼里,拖拉机手是最吃香的。

    夏天到南疆撒农药,外面温度30多度,驾驶舱内的温度就能达到50多度。“驾驶舱里没空调,外面撒着农药,也不敢开窗散热。驾驶座是铁片子做的,坐在上面不动都能大汗淋漓。有次热得实在受不了,我就脱了鞋踩在飞行舵上。后来单位知道了这事,还批评了我一顿。”费太魁说。

    那时候的飞行员,除了执行客运和撒农药的任务,还要完成运输任务。飞行时最主要的是要通过货物调整来保持飞机的平衡。黄其昌和费太魁是老搭档,有一年他们拉了几只羊准备运到喀什。“飞机起飞时,羊都聚在机舱尾部,飞机降落时候又全往机舱前面冲。我俩只能一个驾驶飞机,一个就到机舱来回赶羊,保持飞机平衡。”黄其昌笑着回忆往事。

     小飞机换成了大飞机

    1985年1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乌鲁木齐管理局、新疆航空公司正式成立运营。新疆民航引进了苏制大型客机图154,当时费太魁已48岁。“从驾驶十几人的小飞机换成164人的图154,中间本应该还有个过渡的中型飞机,我这算是破格了。”费太魁说。

    1989年7月28日,新疆航空公司开通了乌鲁木齐—阿拉木图航线。这是改革开放后新疆开通的首条国际航线。

    随着新疆民航的不断发展,航线辐射范围越来越广,从疆内飞到疆外,从疆内飞向国际,百姓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到2014年11月底,46家国内外航空公司运营新疆机场定期航班,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84条,与国内外81座城市通航,基本形成了“疆内成网、东西成扇、东联西出”的航线网络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