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景常在团结路---把团结嵌入幸福生活里
在新疆,幸福与团结分不开。乌鲁木齐
市天山区就有一条路叫做团结路,有个片区叫做团结路片区,正如其名,这里是一个团结的地方,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团结在一起让社区环境和谐稳定,居民与居民团结在一起相互守望,孩子们也团结在一起,不仅一块儿学习一块儿玩耍,还互相帮助。
这里有许许多多鲜活的故事、动人的身影,让我们窥见了团结的模样。团结,是苏皮·克力木化身为沟通的桥梁,奔走在社区与居民之间,用一件件感人的事把大家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团结,是艾尔肯·斯地克把社区居民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在寒冷的冬天不顾年迈的身体,浸着冰水为邻居修水管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团结,更是昌乐园社区里那些嵌入式的幸福,如幼儿园小朋友间无私的帮助,是民俗园里行云流水的汉字书法与阿曼尼莎汗雕像的相遇,是美食节上老百姓舌尖上的文化的相聚。
在新疆,幸福与团结分不开。乌鲁木齐
市天山区就有一条路叫做团结路,有个片区叫做团结路片区,正如其名,这里是一个团结的地方,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团结在一起让社区环境和谐稳定,居民与居民团结在一起相互守望,孩子们也团结在一起,不仅一块儿学习一块儿玩耍,还互相帮助。
这里有许许多多鲜活的故事、动人的身影,让我们窥见了团结的模样。团结,是苏皮·克力木化身为沟通的桥梁,奔走在社区与居民之间,用一件件感人的事把大家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团结,是艾尔肯·斯地克把社区居民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在寒冷的冬天不顾年迈的身体,浸着冰水为邻居修水管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团结,更是昌乐园社区里那些嵌入式的幸福,如幼儿园小朋友间无私的帮助,是民俗园里行云流水的汉字书法与阿曼尼莎汗雕像的相遇,是美食节上老百姓舌尖上的文化的相聚。
苏皮·克力木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但他不是“孤胆英雄”,他积极发动更多的人加入为社区服务的行列中来。艾买力·尤力斯在社区开了一家五元理发店,苏皮·克力木就到他的店里和他说,在你店里理发很便宜,但如果有家庭困难的居民来理发,能不能免费服务?艾买力想起苏皮·克力木平日里为大伙儿掏心掏肺的样子,便说好。于是苏皮·克力木带着他去了附近的几所医院,免费为那里的患者理发,感动了很多人。慢慢地,辖区内的五金店、理发店、诊所、蔬菜店都一个个加入苏皮·克力木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有的免费对辖区困难家庭、孤寡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有的提供低价商品……现在,一支以“苏皮志愿者”为名的队伍正在团结路片区管委会发展壮大。
苏皮·克力木说,他从小看着董存瑞、黄继光的电影长大,上中学时又听着雷锋、焦裕禄无私奉献的故事,下乡插队时,队长经常卷起裤腿和自己一起下地劳动,是这些榜样式的人物让他学习到了奉献精神。到后来,社区为他提供无私的帮助,让苏皮·克力木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他说他年轻时就想入党,但后来迫于生计远离了组织。社区的关怀,让苏皮·克力木再次找到了党,于是他向社区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3年,苏皮·克力木成了社区里年龄最大、党龄却最小的党员。
昌乐园里嵌入式的幸福
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给团结路片区昌乐园社区带来的,不是静止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流动在各族群众身边的一种熟悉的情感。
昌乐园社区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13个民族的7140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在这里做生意,很多人在这里上班,很多人的孩子在这里上幼儿园。这么多人相互之间你来我往,形成了昌乐园社区独具魅力的嵌入式幸福。
社区有一座徽派建筑风格的民俗园,但这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园子。
一进园门,映入眼帘的是镌刻在墙面上书体风格多样的诗词,有汉文的,也有维吾尔文的,再往里走是一个小园子,园子的墙面上镶嵌着介绍各民族风俗的宣传画,从那拐出来是一个书法馆,里面随意地摆着纸和笔墨,一看就是经常有人使用的,再往里走过长长的小石路,在那可以看到舞姿翩翩的阿曼尼莎汗雕像,她的背后是一座叫做福乐歌台的亭子,三三两两的老人,有些坐着聊天,有些则在打牌,他们脸上闲适的神情一目了然。
绕到园子的外墙,则可以看到10位民族团结模范的简介,上面写着他们平凡又充满意义的事迹,每一位走在园子外侧的人都会抬头看看他们,似乎这些人的精神就是这片地方的魅力所在——各民族的团结之情镶嵌在彼此的生活里,不分你我。
园子的旁边有一所幼儿园,65%是少数民族孩子,就在前段时间,这里就发生了一件特别窝心的故事。
3月份开学的时候,幼儿园大班的老师糟虹发现班上的张雨和没按时报到入学,一打听才知道他患了恶性淋巴癌,正在内地接受治疗。而张雨和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经济不怎么好,张雨和的治疗费用困扰着这一家。
听到张雨和的情况后,幼儿园的老师们无法坐视不管,就开始号召大家捐款。
“起初我们也只是想做点什么,并没有想到会收获那么多。”幼儿园园长谢芳说。
一开始,各个班的班主任在家长微信群里发布了为张雨和募捐的信息。让每个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当天放学的时候就收到了第一笔捐款,而且一捐就是一千元。
这位第一个捐款的人是幼儿园中班的学生木斯塔法尔的父亲,他听说了张雨和的情况,来接木斯塔法尔放学的时候就把钱给捐了。
从木斯塔法尔的父亲捐款开始,对张雨和的爱心行动就没有停止,短短两天时间,幼儿园就筹集了12万元,这其中还包括听说张雨和的事情后,专门跑来捐款的社区居民、社区干部带来的心意。
小爱汇聚成大爱,为张雨和捐款的事情,充分地展现出了昌乐园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地方。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一个人有困难,社区、居民、做生意的商户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对方渡过难关。
费用不再成为负担,张雨和的治疗得以顺利进行,现在张雨和已经回到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童年生活。
民俗园的前面有一个广场,承载着社区里太多的欢声笑语,因为这个广场不仅是老百姓散步、纳凉、聊天的好去处,还是社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的好场所。仅2016年以来,社区就在这里开展了8场形式多样的活动,最近的一个活动则是昌乐园各民族嵌入式交流美食联谊会暨首届昌乐园辖区美食大赛。
这个活动的名字虽然很长,但内容却很简单,就是邀请辖区范围内的餐饮店带着各自的特色美食来到该广场上,让社区居民一饱口福,同时让大家给出评价。10余家餐饮店拿出了各自的招牌,有烧烤、糕点、抓饭、烤包子、馕坑肉、手制冰激凌等等,这是各民族美食的一次相遇。
金海湾度假酒店在昌乐园社区经营10余年了,店员80%是少数民族,这次他们也拿出了港式榴莲酥、特色糕点等美食。“他们摆出的食物被一抢而空,每个人都很高兴。”社区工作人员王齐说。
场面一度失控是大家对这次美食节的总体印象。这些各具特色的美食,对新疆的群众是司空见惯的,也是最熟悉最亲切的,美食的背后更为深层的,是对这些代表性美食的主体民族的熟悉与亲切感。居住在昌乐园,吃到烤包子和鸡蛋灌饼是同样的一种幸福感。
田景福住在昌乐园社区15年了,以前他在这里的夜市摆摊,半个月前他在社区租了一间门面,卖起了鸡蛋灌饼。生活在这里,就业在这里,孩子上学也在这里,昌乐园社区成为了田景福一家人最依恋的地方。
就如张吉武在这次美食节上摆出的巨型蛋糕上写的五个字“民族大团结”一样,生活在昌乐园,就是生活在民族大团结的气氛里,各民族居民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呈现在对方面前,他们的个性或者如馕坑肉般炙热浓烈,或者如砂锅般味料十足,又或者如手制冰激凌般清新爽滑,大家就像爱着这些最为熟悉的食物一样,爱着另一个民族的朋友。
老管家管出邻里相助
在团结路片区瓷厂社区,居住着一位把居民和社区紧紧牵在一起的老人,他叫艾日肯·斯地克,今年63岁。
在瓷厂社区,让艾日肯·斯地克变得家喻户晓的是他那永远为大家而忙碌的身影,他如同一位老管家一样管理着大院里的琐事,不管谁有困难,他都会出现在他的身旁。
社区居民李金霞和艾日肯·斯地克住在一层楼上,照顾着年老的母亲和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很多事情李金霞自己能处理,但有些事情她也无助地希望能有人帮她一把,比如出现家中漏水的事情。两年前的一个晚上,李金霞发现自家屋顶漏水,楼上住着一位维吾尔族邻居,考虑到语言不通,李金霞想到了楼栋长艾日肯·斯地克。本来李金霞只是期待艾日肯·斯地克能帮她和邻居交流,但没想到,艾日肯·斯地克忙前忙后,一直到帮她解决了她家屋顶漏水的问题才离开。
“当时,艾日肯·斯地克大哥去敲门,邻居不在,艾日肯·斯地克大哥就多方联系,最后找来了户主的亲戚,打开了房门。”李金霞回忆说。这不算完,艾日肯·斯地克又找来了维修工,当时已经是夜里11时多,艾日肯·斯地克忙乎李金霞家中漏水的事情一直到凌晨2时,感动得李金霞不停地说谢谢,但艾日肯·斯地克却轻松地回了一句:“没事,咱们都是邻居。”
与李金霞一样,住在艾日肯·斯地克楼上的李沛沛也总是亲切地叫艾日肯·斯地克为大哥。2013年,李沛沛的爱人突发疾病入院,艾日肯·斯地克找到在医院上班的女儿,让她帮忙照顾李沛沛和她爱人,自己也时不时带着水果探望慰问。
艾日肯·斯地克不会忽略任何一位居民的难处,有困难找艾日肯·斯地克已经变成很多人的想法。只要是他能解决的,艾日肯·斯地克都会尽力解决,遇到不能处理的,就和社区联系。
2013年,艾日肯·斯地克住的楼栋自来水管被冻住,艾日肯·斯地克就自己架起了火炉烤水管,为了防止水管再次被冻住,他就每隔两个小时查看一次,一直到天亮以后联系上社区工作人员才放心睡觉。
在艾日肯·斯地克的带领下,他所住的37号楼的居民对社区的一草一木都很爱护,他们经常向大家进行环保宣传。艾日肯·斯地克每天在小区里转悠,发现哪里有乱堆乱放的垃圾、受损的树木草坪,都会及时把情况反映给社区,让社区的环境不断得到美化。
艾日肯·斯地克说,自己曾经吃过低保,享受过党和政府的照顾,社区也给了自己很多温暖和帮助,现在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他力所能及的,可以为社区分担一些事情,他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