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智障患者能有怎样的多彩生活

21.01.2015  03:32

    1月15日,在博爱康复托养中心,特教老师印金花正在给12岁的帅帅做康复训练。

    新疆网讯(记者白帆 黄杰敏摄影报道)22岁,本应是上学或是工作的年龄,可因为智力障碍,静静并没有享受到这多彩的生活,她每天和一群七八岁的孩子在一起学习拧毛巾、穿珠子,见到有人来会有礼貌地问好,这就是静静每天的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像静静这样的智力障碍患者,在乌市还有6886人。目前,全市有各类残疾人10.67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82%,其中视力残疾13485人、听力残疾19378人、言语残疾2594人,肢体残疾36461人、智力残疾6886人、精神病残疾7890人、综合残疾20072人。

    全市在聋哑人、肢体残疾等方面已有相关培训学校,但目前并没有一所公办的、针对智障人士,集康复训练、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学校。将这一话题再次提出,引起公众关注的,是政协委员金涛在刚刚闭幕的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的提案。

    在首府虽然也有智障人士的康复训练、技能培训的零散机构,但大都存在场地租金高、特教师资匮乏、招生名额有限等问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建立集教学康复和职业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学校、开发适宜智障人士工作岗位、加大对日间照料站的推广等多方努力。

    民办机构:场地租金高,师资匮乏

    1月15日,在位于五星路的博爱康复托养中心,园长印金花正在给孩子上课,8岁的星星是一名智障儿,他的左手僵硬,右手使不上劲,在敲击双响筒时,老师要抓着他的双手才能完成。

    在印金花身边协助上课的,还有一名特教老师和一名生活老师。

    这里的老师不仅要给孩子们做康复训练,还是生活老师、保洁员……身兼多职,但每月工资只有两千多元,从开办到现在,陆续有三四名老师离开了。

    这家托养中心成立于2013年,印金花通过自己筹钱、银行贷款和好心人资助等方式开办了这家智障康复机构。

    这家中心的场地一年需要二十万元的租金,再加上孩子们日常所需文具玩具、食堂的花销及老师们每月的工资,这些早已令印金花入不敷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孩子一月所缴纳的费用却仅是1200元。

    市爱心园孤独症康复中心也是一家民办的康复机构,负责人郭丽说,中心创办之初,电视、电脑、影碟机甚至老师们吃饭的锅碗瓢盆都是她从家里带来的,可是在开办的前半年,没有一个孩子入园,那一年要支付房屋租金、老师工资,郭丽赔了十几万元。

    场地租金高、师资匮乏,是民办智障康复机构遇到的最大难题。

    公办机构:招生名额有限,家长担忧孩子未来

    在经历了两年的“排队”等待后,智力发育迟缓的迪拉热终于成了市第五小学特教班的一名学生。

    迪拉热今年14岁,她曾在乌市第78中学读书直到小学二年级,她的妈妈培力旦说,虽然女儿渴望和正常孩子一样生活,但因为迪拉热跟不上学校正常教学,生活技能和知识都没有进步,培力旦只能将女儿带回了家。

    培力旦带着女儿去第五小学特教班报名时,“已经有很多孩子在排队了。”培力旦说。

    特教班的刘娟惠老师说,特教班招收的是7至16岁的智障儿童,有的孩子到了毕业年龄,但社会上没有针对智障人士的技能培训机构可去,他们不毕业,新的孩子进不来。

    据了解,市第五小学有两个特教班,一共有24名学生,年龄跨度为7岁至24岁,其中16岁以上的智障儿童有13个,这些孩子本不能继续留在学校,“但孩子和学校有了感情,老师难以将孩子拒之门外。”刘娟惠说。

    除了市第五小学,首府还有市儿童福利院、市第十二小学、市二十六小和市三十六小开设了特教班,但是在这里学习的孩子到了毕业的年龄,该去哪里?一直困惑着智障儿童的家长和特教班的老师们。

    记者在自治区残疾人职业中专了解到,该校接收的学生为初中毕业的肢体残疾、聋哑等残疾人,并不接收智障学生,这也印证了家长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