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康市坚持重心下移,提升科技服务农业水平
阜康市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针对我市创新发展新需求,重心下移,全面提升科技服务农业的水平。
一是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先后与新疆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科院、新疆农业大学、乌鲁木齐蔬菜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同实施了蔬菜安全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绿色高效农产品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生态旅游区新农村建设技术示范、性诱剂技术应用、胚胎移植等科技项目。为阜康市绿色安全农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并建立技术支撑体系,3年来累计引进优良农业新品种、新材料300余种,示范推广各类农业新技术70余项。通过项目带动,示范点建设等将科技人员与农业科技创新紧密结合,截止目前,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3个,申请农业领域专利38项。建成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新疆实验站和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新疆实验站等,获批建设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
二是提升农产品安全质量。以阜康市具有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为重点,通过科技带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水平,全市共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5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已建成包括针对粮食、蔬菜、水果、鸡肉、鸡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追溯系统,已有德天利、冰湖采摘园、元森农业、福康源勤业等5家企业开展可追溯试点。既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实现了农牧民的增收致富。
三是 “双驱、四培”力促科技特派员创业创新。即通过产业驱动和项目驱动,培育产品品牌、培育知识产权、培育安全质量、培养科技人才。目前我市共有科技特派员198人,其中,创业型科技特派员占60%。三年来,帮助科技特派员争取各类项目及奖励补助资金740余万元。获得新疆名牌产品和新疆著名商标3个,获得自治区级新产品2个,建立设施农业、禽蛋、奶牛、生猪、鸵鸟、辣椒、肉羊、玉米、驼奶、食用油、食用菌等科技特派员创业链14个。
四是建立全民科学素质培训制度,建立了政府主导、百姓点单,多层次、宽领域、常态化的全民科学素质培育制度。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普及性培训488场,培训人员59800人,培训范围覆盖58个村和19个社区。其中:农牧业生产培训255场,培训26568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82场,培训务工人员27133人,对四大务工人群进行了全覆盖职业培训;培训党员干部51场,培训6099人;开展 “去极端化”专题培训活动128场次,受教育群众12000余人,其中,组织副县级以上少数民族领导10人巡回宣讲26场次,科普大蓬车到各清真寺宣传4次;邀请医疗专家到各清真寺为信教群众义诊6次,赠送药品价值3000多元,组织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赴昌吉、乌市参观学习115人次;此外,全市组织文体活动155场次,播放电教片188场次,编印下发科普资料35000余份,联办《农事顾问窗》26期,播放《科普大蓬车》栏目252期。全面多层次的各类培训,有效提升了农牧民群众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市共有农民技术员646人,其中高级农民技师16 人,中级技师1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