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各族党员干部纷纷展开结对认亲
新疆网讯(记者宋建华 贾梦妍 梁淑芳 史漓莎 王磊 郝玉 李志刚 郭军鸽 王丽娜)结对,更要认亲。近日,乌鲁木齐市各级党员干部按照全员覆盖的要求进行了结对认亲,不少党员干部针对结对认亲对象列出了长期规划,形成长效机制。
多项活动结对认亲促感情
11月3日,天山区赛马场片区管委会举办了首场结对认亲集体活动,253对“亲戚”一起欣赏了一场特色歌舞。
10个节目,邀请的都是专业演员,其间,“亲戚”互相上台表演才艺。赛马场北社区副主任马红英拉着自己的“妈妈”、65岁的努罕·伊拉伊木跳起了麦西热甫。
努罕·伊拉伊木丈夫去世,孩子不在身边,是马红英二十多年来一直在照顾她。
赛马场片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王阳说,管委会目前已制定了结对认亲长期计划,除结对认亲对象各自单独活动外,管委会还将组织大家品家宴、看首府变化、去南山滑雪等多种促感情活动。
帮扶联盟帮“结亲”对象
11月2日,在天山区双庆巷社区,四名社区工作人员组成了“结对认亲联盟”,互相帮助结对对象。
社区副主任王刚说,他们四个人的结对认亲都在一个小区,而且都是家庭困难人员,平日里大家是个团队,会一起帮扶大家的“结亲”对象。“目前,我们制定了每周开展一次团体活动,集合大家的力量挨个解决“结亲”对象最迫切的问题,每周一起互相学习‘双语’等长期‘结亲’计划。”
王刚的帮扶对象、55岁的社区低保户帕提古丽·巴拉提说,自己一下有了四名亲人,自己会协助亲人们开展好社区工作,也会从小事做起维护民族团结。
“暖心礼”服务“结亲”对象
帽子、棉袜……11月3日,沙依巴克区经发委干部木卡拉姆·依斯拉姆为“结亲”对象霍秀珍送去了暖心礼物。
75岁的霍秀珍老伴去世后,一直独居。2006年,木卡拉姆·依斯拉姆下社区时,与霍秀珍结成了帮扶对子。
沙依巴克区经发委主任杨文红说,他们单位58名党员干部将针对结对子人群的具体需求开展活动,针对就业难的流动人口将协调相关部门开设培训班,促就业。
为“亲戚”培训技能再就业
11月 1 日下午,水磨沟区苇湖梁片区管委会的7名干部与7户居民结成对子,42岁的苇湖梁片区管委会副主任黄发军与50岁的巴哈古·买买提成了姐弟。
巴哈古·买买提是喀什来乌的流动人员,离异多年,带着12岁的女儿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里,靠摆摊为生。
黄发军说,接下来想让姐姐学些技术,帮她找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结对认亲活动中,高新区(新市区)地窝堡乡更加注重“造血”扶贫,帮村民过上好日子。
11月2日,地窝堡乡丰北社区党支部书记马磊到亲戚吐尔逊·艾合买提家,鼓励吐尔逊·艾合买提参加技能培训,通过积极就业增加收入。
地窝堡乡党委书记郭放忠说,今后村干部将通过走访入户,进一步掌握扶贫对象情况,变过去“输血”为“造血”,帮助结对认亲对象自食其力。
捐款4万余元帮亲戚治病
3日, 米东区安监局局长蒋文为自己的亲戚116小学校协警牙生·哈德送去了全局干部的47700元捐款。
牙生·哈德是米东区第一届道德模范,今年8月,妻子突发糖尿病并发症,在医院抢救至今,两个孩子在外打工,巨额的手术医药费已无力承担。
蒋文说,得知该情况后,他就与牙生·哈德结对认亲,并组织大家一起为“亲戚”捐款,并制定了长期帮扶计划。
50余名大学生结对15户居民
“我一下多了几十个孙子孙女!”11月2日,家住经开区(头区)东林街社区的82岁老人张玉英摸着阿拉依·开依斯别克的头对身边的邻居介绍着。
阿拉依·开依斯别克今年20岁,是新疆工程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在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带动下,她和同学与张玉英老人结成了对子。
东林街社区书记王菊宏告诉记者,学校与东林街社区相隔不远,在社区和新疆工程学院志愿者服务部带动下,13个班级的50余名大学生与社区15户生活上较为困难或者独居老人结了对子认了亲戚。
王菊宏说,除此之外,社区党员干部还成立了助老志愿服务队,配合大学班级与居民结对活动一起开展。
签完“结对帮扶协议”,给有劳动能力的资助1台拖拉机,给有养殖技术的资助3头牛或10只羊,这是乌鲁木齐水业集团与达坂城区高崖子村结对子户实施的“1310”帮困模式。
乌鲁木齐水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魁梧说,除送牛、羊、拖拉机外,他们还将根据结对子户的不同家庭状况,采取“一户一策、一户一法”措施。
王魁梧说,对有劳动能力的结对子户资助劳动工具,对有养殖能力的结对子户资助牲畜,对久病有医疗负担的结对子户资助医药费等,实现“帮困一户,脱困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