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文学与建筑的最美辉映
雨果同名小说中关乎人类爱情和欲望的故事,借由巴黎圣母院获得了永生,而这座被他赞为“伟大的石头交响乐”的建筑,也因这部名著在19世纪得以重获新生,赋予了更多人性的悲悯与光彩,堪称文学史和建筑史上的一段最美辉映。
夜晚的巴黎圣母院。(资料图)
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1年第24期(12月下)
气宇轩昂的诗人走上舞台,高声唱起序曲:“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镂刻下自己的事迹,在彩色玻璃和石块上面。”歌声浑厚而明亮,仿佛引领着灵魂向大教堂崇高神秘的穹顶不断盘旋飞升??看过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人,应该很难忘记这出手不凡的开场一幕。时隔8年,这部“代表法国音乐剧最高水准”的作品重返中国舞台,于2011年11月在广州拉开150场亚洲巡演的序幕,12月27日起将在北京展览馆连演5场。
雨果笔下这个关乎人类爱情和欲望的故事,借由巴黎圣母院获得了永生,而这座被他赞为“伟大的石头交响乐”的建筑,也因这部名著在19世纪得以重获新生,赋予了更多人性的悲悯与光彩,堪称文学史和建筑史上的一段最美的辉映。
巴黎圣母院入口是法国道路的零起点
巴黎圣母院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坐东向西,与巴黎市政厅和卢浮宫隔河相望,每年迎来送往大约1300万游人。西岱岛是巴黎历史的起点,它在法文里的含义即是“城”,这里是巴黎最早的城市雏形,而塞纳河原是围绕城区的“第一道城壕”。两千多年前,一批名为“巴黎斯”部落的高卢人来此定居,在岛上修筑了堡垒。公元前50年左右,凯撒率大军侵入北部高卢。激战之后,小岛失守,而小岛原居民巴黎斯人的名字被凯撒记录在他著名的《高卢战记》之中,日后成了巴黎这座城市的名字。
公元4世纪左右,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西岱岛上建起了巴黎圣母院最早的前身圣特埃努教堂。在漫长的中世纪里,西岱岛的西部开始建起王宫、法律宫和古代的监狱,如同一个岛上的王国。数百年间,西岱岛逐渐拥挤,城市终于不可遏制地向两岸扩散开去,巴黎也在不断地壮大发展。但西岱岛至今仍是巴黎司法、治安和宗教的中心,被誉为“巴黎的头脑、心脏和骨髓”。每年纷至沓来的游人们往往会在巴黎圣母院的入口附近停下来,寻找人行道上镶嵌的一颗青铜星星——法国道路的零起点。巴黎至所有法国城市的距离,都是从巴黎圣母院前广场开始算的,堪称是巴黎中心的中心。
完美对称的哥特式建筑
法国的天主教教堂大都以“圣母院”命名,却没有哪一座名声和地位能与巴黎圣母院媲美。它也是全欧洲最大的供奉圣母玛利亚的天主教堂,正面宽47米,一对塔楼高60米,正厅深约125米,可以同时容纳9000人。圣坛外有教堂的标志性尖塔,高90米,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
哥特式建筑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最初“哥特”一词含有贬义,有野蛮、半开化的意思,是当时崇尚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人们对其的贬称。但哥特式建筑代表的是中世纪的人们对天堂和上帝无限膜拜的精神美学,这种潮流势不可挡。哥特式的典型元素有高耸的尖塔、尖形拱门、大窗户和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内厅高阔的空间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天际,崇高庄重。
比起哥特式建筑中其他著名的队友,比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应该算是最为柔美匀称的一位。它以其完美的对称感而闻名,没有正立面就刺向天空的尖端结构,也没有主体上端插满雨后春笋般的尖顶,教堂特殊的平顶双塔结构保留至今,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钟楼双塔的哥特式建筑。它在无数镜头里最常见的“标准照”是西侧的主立面,呈立方形,上下分为三层,立柱和装饰带把正立面分为9块小的矩形,水平竖直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堪称是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和谐的形式。
巴黎圣母院的底层并列着三个桃核形门洞,左门为 “圣母之门”,右门称“圣安娜之门”,中门则是著名的“最后审判之门”,表现的是耶稣在“世界末日”宣判每个人命运的场景。当时教堂里的牧师们只用一般民众难懂的拉丁文宣讲,这些雕塑可用来帮助不识字的人们了解《圣经》中的故事,所以被称为“穷人的圣经”。
巴黎圣母院也是欧洲建筑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之一。在它之前,欧洲的教堂建筑大多比较笨重:厚实的墙壁、沉重的石拱、窄小的空间,内部阴暗而压抑;在它之后,以它哥特式的高直为蓝本,欧洲的教堂开始拥有了轻巧的拱顶和敞亮的空间。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北京著名的西什库教堂就是一例。
国王路易七世奠基,工程历时180年
1163年,教皇亚历山大和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共同主持了巴黎圣母院的奠基仪式。当时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苏利邀请了让·德·谢尔与皮埃尔·德·蒙特叶这两位杰出的建筑师,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巴黎圣母院的建筑中来,绘制了蓝图并领导了第一期的工程。
建筑师们先用木材做出按比例缩小的模型,进行预先的拼装,屡经修改最后定型,再来挑选石材放大模型。石材不是简单的堆积,而在每块之间都用沟槽或键进行插接,以此来提高建筑的整体结构与安全性。1182年巴黎圣母院的基本功能大致成型,建成了唱诗坛,之后共更换了四位姓名不可考的建筑师,逐渐将哥特式的招牌穹顶完成。教堂双塔造型的正面直到进入13世纪后,在第三任建筑师手上动工,并于1220年,由第四任将其与舱顶部分接合完成。巴黎圣母院于1345年最后完成了原定的设计方案,基本落成,整个工程历时180多年。
路易七世这位巴黎圣母院的奠基者,也改变了法国和英国以后300年的命运。1136年,路易七世与阿基坦公爵之女阿莉埃诺结婚,阿莉埃诺陪嫁的领地因此并入王室领地,面积一下子扩大了三倍。1147年,虔诚的信仰最终促使他追随教皇踏上征服巴勒斯坦的征程,与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一起领导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路易七世白天礼拜,晚上忏悔,阿莉埃诺觉得备受冷落,她曾说:“我曾想嫁给国王,但最后却发现嫁给了修道士。”二人也一直没有子嗣。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时,阿莉埃诺跟随丈夫一同出征,也是在这烽火狼烟的征途,传出阿莉埃诺与叔叔相好的丑闻流言。到了1152年,两人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同年,离婚后的阿莉埃诺改嫁小她10岁的诺曼底公爵——他两年后成了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她的领地阿基坦转归英王,从而使超过三分之一的法国领土处于英王的控制之下。路易七世心里当然懊恼不已,之后连续发动了两次收复领地的战争,均以失败告终。但英法之间长达三个世纪的对抗就此展开,1337年爆发的英法百年战争因这次婚变而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