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三项措施”积极传播现代文化理念
近年来,巴州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的理念,坚持“到人、管用、有效”,努力在现代文化引领上求创新,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求进展,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上求提高,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求突破,兴起巴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一、把握“一个导向”,提升现代文化引领能力
坚定不移地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上,把握好现代文化对各族群众的教育引导作用。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坚持争取资金建好阵地、严格制度管好阵地、落实人员守好阵地、丰富活动用好阵地,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在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促进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全州新建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409个农家书屋,累计配送价值3000余万元的东风工程出版物。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坚持以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和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这两个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为龙头,以开展千场演出送基层、文化下乡、“文化六进”、全民阅读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体活动为重点,坚持把“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自觉融入各类文化活动中,融合各民族文化艺术,密切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引导各族群众从思想深处播下团结稳定的种子。全州年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2000场次。在舆论引导中,电台、电视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舆论导向,强化热点引导,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的重要作用。在文化市场监管中,切实强化政治、战场和斗争意识,着力实施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安全战略,确保全州文化市场政治安全。
二、实施“两大工程”,提升文化广播影视创作实力和对外影响力
一是实施艺术精品工程。牢牢把握艺术作品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紧紧围绕歌颂“六个好”的时代主旋律,鼓励支持各族文艺工作者进行艺术创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并经常性赴自治区和内地演出交流。“十二五”以来,全州共创作各类艺术作品263部,其中荣获国家级奖项22个、自治区级奖项172个。
二是实施“西新工程”。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实施力度,着力提高广播影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自办频道节目覆盖面明显扩大,已形成集广播、电视、电影、影视译制和节目监测的综合性传媒格局。目前,全州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8%和98.7%。加大对内宣传力度,舆论引导跟进党委中心工作、贴近百姓生活;加大外宣工作力度,州电视台、电台在中央、新疆台发稿量名列全疆地州市前列。
三、推进“三项工作”,提升文化管理能力和发展活力
一是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开展文物普查,加强保护利用,成为全疆拥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地州之一。近两年来,全州落实文物保护资金1536万元,完成32个基本建设中的文物调查及考古发掘项目。州博物馆成功升级为国家三级馆,会同内蒙古、陕西等内地博物馆举办历史文化文物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州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名录项目各14个、44个,是全疆入选项目最多的地州;有国家级、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各4人、40人;19家单位被命名新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建立江格尔传承中心、木卡姆传承中心各5个。编印《巴音郭楞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萨吾尔登舞蹈动作解析》等6册200多万字文化丛书。
二是推进“人才兴文”战略。坚持培训与实践并重,不断提高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先后选送185人次外出参加创作、舞美、声乐、广电等业务培训,选派65名艺术人才赴内地高校接受专业定向培训。举办图书、群文、舞蹈、美术、文化遗产保护、文艺骨干、文化站站长等各类业务培训班61期,培训2917人次。注重培育扶持农牧区热心公益事业、具有艺术专长的农户为文化户,共培育文艺演出、图书等6大类文化户1231户,成立农牧民演出队220支,民间文化艺术人才达2945人。
三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着力推进具有“新疆特色、巴州特点”的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扶持,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突出重点,以项目建设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全州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社会资本进入步伐加快,经营主体数量增多,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各类文化企业120多家,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462家,年营业收入4.0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