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食药监督管理局工作组探索循环帮扶贫困户脱贫新路
新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住库木艾日格勒村工作组
探索循环帮扶贫困户脱贫新路
转变工作作风是住村干部赢得群众信赖的关键所在。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和田地区皮山县桑株乡库木艾日格勒村的住村干部们,克服生活条件的艰苦,深入村民中了解实情,情系百姓办实事,创造性地开展“三民”工作,“探”出了一条循环帮扶村民脱贫的新路。
库木艾日格勒村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山区,村民有502户2187人。其中贫困户就有263户、1131人,全村51%的人口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自今年3月工作组住村至今,村里的基础设施有了很明显的改善。100余户原先家里无电、无水的村民家里通了电、用上了自来水,崭新的柏油马路让这个遥远的小山村居民出行便捷了很多。
住该村工作组组长莫合买提·乌斯曼告诉记者,在解决村民用水用电、卫生医疗、道路交通等民生热点问题的同时,工作组也想方设法为村民找寻脱贫致富之路。工作组通过认真调查了解到,牲畜养殖是一项非常符合村里实际的产业。然而村里的实际情况是,过去村民也得到不少免费发放的生产母羊、种公羊,可是发放给村民和贫困户的羊往往第二年就不见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扶贫效果。
如何让牲畜养殖这个扶贫的好产业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呢?工作组成员想出了循环帮扶的好办法。首先,他们确定,种公羊必须发放给养殖大户。工作组和村委会一道,通过入户走访,从村里选择了养殖能力强的33户养殖户,再经过村民大会全体村民投票表决,从中选出信誉好的22户养殖大户,将引进的22只和田优质细毛种公羊给每户发放一只。
村里的养殖大户阿不都·艾尼今年4月在村委会领到了一只优质和田细毛种公羊,令他非常高兴。他家现有5只种公羊,共存栏130只羊,按照一只种公羊可配种20-25只母羊计算,今年年底他家的羊就可以增加到200只,收入将比去年增加一倍。
他说,以前没有优质种公羊的时候,生产母羊只能一年生产一只小羊羔。现在生产母羊一年可以生产两次,也就是一年最多可以生产两只小羊羔,增收的效果非常好。
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领到优质种公羊的养殖大户是有前提条件的。他们必须先要与村委会签订养殖合同,除了要养好种公羊,还要保证连续3年向村委会每年返还一到两只母羊羔。这样第二年村委会就有了至少22只母羊羔作为收益。村委会再将这些母羊羔发给村里的贫困户,将“无偿输血”变成了“造血”,就可以进行循环帮扶贫困户了。
在给养殖大户发放种公羊的同时,工作组和村委会依然采取公开公平的做法,给村里的12户低保家庭每户发放了一只生产母羊羔。同对待养殖大户一样,村委会也与低保户以合同的形式,约定养好母羊羔,保证其发挥出生产母羊的生产、增加羊群数量的作用。
低保户阿里木·买买提对这次领到的羊格外尽心。他说,以前家里也领过扶贫的羊,但没有用心去看养,有卖掉的,也有宰着吃掉的,没有发挥母羊的生产作用。今年工作组和村委会跟他家签订了养殖合同,要是养不好羊以后就再也不给发了。有了这样的一种约束和监督,他会用心把这个生产母羊养好,让它“变”出更多的小羊来。
“今后三年,每年养殖大户都要交给村集体22只以上的母羊羔,我们会将这些母羊羔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帮助其发展生产。”莫合买提·乌斯曼说,通过合同的约束,增强了村民们的责任意识,这样做也能让村集体羊的数量不断增加,“造血”能力越来越强,帮扶贫困户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莫合买提·乌斯曼十分感慨地说,住村以来,6位工作组成员的思想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工作思路和做法和原先在局里办公室很不一样。在村里开展工作,一定要切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思考问题。到了基层只有转变工作作风,带着真情与村民交朋友,才能为他们多办好事实事,才能真正解民忧、扶民困,落实包村帮扶承诺,推进村民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