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援疆医生袁峰:把援疆精神代代相传

22.12.2016  15:08

          12月21日早上7点,山东省援疆医生袁峰起床洗漱,这距离他所在的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头屯河农场医院上班时间还有近3个小时,来了新疆快一年多了,时差他依然没有转变过来,他觉得早睡早起可以比别人多干很多事情。

  “我就是个闲不下来的人,早上7点一过我就睡不着了,必须跑一个小时步。”袁峰说,这是我三十多年养成的习惯,尽管现在室外气温是零下10度。

  跑完步,简单的早饭后他花四十分钟阅读专业书籍,九点出门,骑自行车十分钟到团场医院。

  刚进办公室他就组织办公室医生开早会,听取昨晚值班医生、护士的汇报后,就带领科室医生对住院病人进行查房走访。

  “‘望、闻、问、切’这是我国传统中医发明的诊断方法,查房我们可以通过这四部疗法,大致了解这个病人的基本情况,所以我都很重视每次查房、走访。”袁峰认为传统中医与现代西方医学有着很微妙的关系。

  “医德是从我们医疗卫生这一职业特点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规范要求,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以及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行为准则。”说起医德袁峰表情显得严肃起来,“在当今医患关系日趋复杂的今天,加强从医者的医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0年,袁峰毕业于滨州医学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担任山东德州市中医院介入放射治疗科副主任职务,精通心内科临床及介入工作,尤其是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的药物和介入治疗,今年39岁的他是当地医院最年轻的专科类主任。

  说起援疆,2013年他曾报名参加过山东省医疗援疆。当时他被分配到喀什地区的岳普湖县人民医院,进行了4个月的医疗援疆活动。

  “那段时间让我看到了新疆边远地区人民对于优质医疗的渴望,所以去年听说援疆活动又开始报名时,我就第一个报名参加了。”说起当初报名参加援疆活动时的情形袁峰记忆犹新。“来到边疆为更有需要的人提供优质服务,我觉得这样才能体现我们医疗人员的重要性。”

  有过一次援疆经历的他对于生活工作中的暂时不适应他早有心里准备。他告诉记者,最艰难的其实是角色转变,因为受团场医院设备技术等方面条件限制,来医院的患者比较少,即使有也只能做一些前期的诊断和简单的药物治疗,而住院、手术都得到大医院完成,这使得他一天接诊量特别少。

  “作为心血管专科医生的我就必须结合团场医院实际,转变角色,成为一名什么病都能医的“全能”医生,为此我下了不少功夫。”袁峰说,我们自己平时多动脑经、多想办法,利用这些基础措施,再利用自己的临床经验,来给病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头屯河农场医院袁峰是个出了名的长腿医生,因为他是闲不住的人,在忙完手头活的时候他就喜欢到处转悠,碰到那个门诊病人多,医生忙不过来,他就主动帮助接诊,减少病人排队等候的时间,碰到年龄大腿脚不方便患者,他就把他们领到相应科室,几乎医院的每个角落都有他的身影。

  袁峰还对社区的几位家庭困难的心血管病人,每个月开展一次上门服务。“有的人家庭确实很困难,我想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应当给予帮助是应该的,这才能体现我们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袁峰说。

  在德州袁峰有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他来到新疆后,妻子工作很忙,上初中的孩子就由岳父岳母照顾,但天有不测,在袁峰来新疆不到一年的时间岳父被查出肺癌晚期,他的父亲从楼上摔下,腰部受伤,现在照顾他们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妻子的肩上,他觉得最亏欠的是妻子。

  “专业工作中游刃有余的我,在生活上确是个失败者,因为在家人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没有在他们身边。”说到这里袁峰的眼角湿润了。

  但每次家人的支持与鼓励是对他最大的慰藉。“每一次给家人打电话,我的父母、爱人,都是安慰我,竟然来到新疆,就一定要安下心来,认认真真工作,不要因为家庭的事分心。”袁峰说。

  1952年,一批山东女兵响应党的号召参军来到新疆,被后人称为“五千鲁女上天山”,他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开荒造田、修渠饮水,把隔壁荒原建成了美丽家园。每次袁峰面对遇到的种种困难时,他总拿这些山东老前辈们来激励自己,并要将新时期的这种援疆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我们要学习我们山东前辈们这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且把这种精神充分的发扬光大下去,今后我还要鼓励我的儿子、孙子来加入援疆队伍中,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下去。”提到以后袁峰这样说。

自治区商务厅召开“八·一”复转军人座谈会
      在第91个“八·一”建军节到来之商务厅
自治区商务厅开展庆祝建党97周年“党旗映天山”主题党日活动
  为隆重纪念建党97周年,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商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