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日根据地:走进红色沂蒙
中青在线讯(周婉娇)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市,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举世闻名的“两战圣地”,也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和山东解放区的首府所在地,是中共中央华东分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八路军115师、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社等党政军机关驻地,刘少奇、徐向前、陈毅、罗荣桓、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
在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来到山东省临沂市寻访抗战遗址,谛听抗战故事,藉此向为抗战牺牲的英烈致敬。
时间:8月26日上午
地点:临沂市华东烈士陵园、沂蒙革命纪念馆
天气:晴
从济南去临沂的路上,一路都是绿。汽车疾驰,山峦起伏,孟良崮等熟悉的地名时而跳入视线,令人忍不住回想教科书上关于沂蒙山区的红色故事。
4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此行第一站,临沂市华东烈士陵园。
华东烈士陵园始建于1949年4月,是为纪念华东地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修建的大型纪念性建筑群,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罗炳辉、汉斯·希伯、王麓水、常恩多、陈明及夫人辛锐等英烈。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6.2万余位烈士的英名。
革命烈士纪念塔
临近正午,园内松苍柏翠,幽静肃穆,行人寥寥。
在罗炳辉将军墓前,我们注意到一位中年男子驻足良久,上前攀谈后得知,陈先生(化名)是临沂市民,这天,他和妻子带着年近80的双亲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一起来谒陵,祖孙三代共同缅怀先烈。
陈先生说,到烈士陵园参观已经是全家老小的习惯了,在抗战70周年之际前来,更是添了一重意义。“我认为历史不能忘,先烈精神需要传承。孩子还小,不知道法西斯是什么,我就给他们讲罗炳辉将军是如何从奴隶变成将军的,他们很感兴趣。”
罗炳辉将军墓
离开烈士陵园,我们步入西邻的沂蒙革命纪念馆。
沂蒙革命纪念馆始建于2012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程泰宁先生主持设计,与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互为补充。纪念馆主要用于沂蒙精神展示、红色影视教育、党史陈列、沂蒙革命精神研究、群众路线展示等,宏观而完整地展示了沂蒙根据地党政军民开展革命斗争的资料,沂蒙精神的培育和发扬历程。
74岁的孙大爷(化名)站在《解放临沂城》组图前,努力辨认着每张照片,试图拼凑起脑海中残存的记忆。
1945年8月16日,日军迫于我强大攻势,弃临沂逃往枣庄,伪临沂保安大队长许兰笙纠结王洪九等部共4000多人龟缩在临沂城负隅顽抗。山东军区抽调滨海军区主力部队等进攻临沂城。经过26昼夜激战,临沂城宣告解放,标志着沂蒙抗日斗争取得最后胜利。
临沂城解放那年,孙大爷4岁。“这些资料都挺真实的,有些地方我还有点印象。”
在孙大爷的记忆中,还存着一个“鬼子”的剪影。日本宣布投降后的前几年,仍有部分士兵散落在各地。一个瘸了腿的日本兵,逃窜到孙大爷家的村头,藏在桥下。村民们见其瘦小伤残,经常送饭过去,直到其突然离开。“大概他也知道自己是在中国作恶,感到羞愧,就跑掉了吧。”
时间:8月26日下午
地点:莒南县大店镇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
天气:晴转多云
老区根据地,莒南是中心。寻访山东抗日根据地,就不得不去有“小延安”之称的莒南。
驱车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临沂市东北方向的莒南县大店镇,参观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
从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底,在长达四年半的时间里,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及后勤机关驻扎在莒南大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陈光、朱瑞、黎玉、肖华、谷牧、薛暮桥、江华、许世友、舒同等都在这里生活、战斗、工作过,这里一度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抗日战争战略大反攻阶段,罗荣桓等首长就是在这里发出了五路大反攻的命令,由此使山东抗日根据地解放了80%的国土、75%的人口,山东解放区达到了12.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400万,山东八路军发展到了8个师、12个警备旅,达27万人的部队,并有50万地方武装、150万的自卫团。
1945年8月1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政权——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县大店镇成立,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移驻莒南,从而使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我们党拥有的最完整、最重要的以整个省区为主体的战略基地,莒南也因此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永久性的地理坐标。
在8年抗战中,莒南人民积极开展游击战、地雷战,多次取得反“扫荡”胜利,同时,大力开展根据地建设,为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
时光荏苒,七十载沧桑,如今,旧址保护完好,园内新设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沂蒙根据地群众工作展馆等,馆藏文物1200余件,珍贵图片10000余张,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内,我们采访了莒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庆合。
陈庆合曾任纪念馆馆长8年,他认为,了解历史,光凭书本是不够的,老八路军战士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亲述更有价值。带着抢救历史的决心,陈庆合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走出去和邀进来,走访、接待过百余位八路军战士和红军干部,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历史如数家珍。
采访中,陈庆合提到了莒南的5个多,“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长期驻扎在莒南,所以建国前老红军多,占全山东的接近一半;建国前老党员多,占临沂地区的五分之一,全山东的二十五分之一;建国前老八路多,老干部多,老伤残军人多。只要听说是建国前老红军,我都要去见一见。”
时间:8月27日上午
地点: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
天气:晴
八百里沂蒙山是片英雄的沃土。
“山东的抗战事业如果没有沂蒙老区人民的支持,是寸步难行的。”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中将如是说。
抗战期间,位于山东沂蒙老区腹地的沂南县,涌现了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等大批英模人物。以这一群体为代表的沂蒙人民与沂蒙党政军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起谱写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并肩战斗的光辉篇章,铸就了沂蒙精神。如今,已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同成为党和国家的精神财富。
上午,我们抵达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的沂南红嫂纪念馆,瞻仰红嫂群像。
纪念馆在老区古民居基础上改造而成,集中陈设了沂蒙红嫂群体中典型的援战事迹。
60年代初,著名作家刘知侠写出文艺作品《红嫂》,因而沂蒙妇女爱党拥军的形象被正式冠名为红嫂。其中,最早被冠名为“红嫂”称号的是明德英。
明德英从小家境贫困,1岁时因病致哑,25岁时嫁给了本县马牧池乡横河村比自己大20岁的李开田。当时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设在马牧池村,政治部、保卫部就驻在横河村。八路军抗日打敌人,帮助穷人打土豪、分田地,明德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1941年冬,日寇对沂蒙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施烧、杀、抢“三光”政策。11月4日,日伪军重兵包围了设在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总队司令部。一名八路军小战士在突围中身负重伤,晕倒在明德英看守的墓地里。明德英发现后,将其机智地救下,并把小战士隐蔽到一座空坟里,为他包扎伤口。小战士失血过多,缺水休克,在敌人追捕和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小战士。随后,她和丈夫李开田倾其所有救护小战士,把家里仅有的一只老母鸡杀了熬成鸡汤,为小战士补养身体。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小战士康复归队,重返战场。
在抗日根据地,群众救护伤员并不新鲜,仅日寇大扫荡那年,光沂南县就有数千伤员是群众掩护下来的。抗战时期的沂蒙山区物资匮乏,人民生活贫苦,一位农家妇女,能够以博大的慈母情怀,冲破世俗偏见,用乳汁救活垂危的战士,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
在导游娓娓的述说中,不少同行者的眼眶都湿润了。
同样令人动容的还有沂蒙母亲王换于。抗战时期,罗荣桓、徐向前、朱瑞、黎玉、郭洪涛等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都曾在她家生活工作过。她像母亲一样保护着革命干部和他们的子女们。1939年秋,她创办了战时托儿所,抚养42名革命后代。她还组织群众抢救伤员,救活了奄奄一息的《大众日报》社干部白铁华,助其伤愈归队。
1983年,白铁华来看望王换于,他一进家门就磕头,跪着往前走,喊着:“娘,孩儿对不住您!”
在沂蒙山区,群众支援前线的方式还有很多很多。19岁的梁怀玉在参军动员大会上喊出“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的口号,方兰亭卖掉女儿换来20斤小米为八路军战士充饥,范桂君冒着被日军屠杀的危险,掩埋铜井战斗中牺牲的91名烈士……还有更多的人,有的放下自家嗷嗷待哺的孩子,照料起战士的后代,有的为战士缝军衣、做战鞋,有的烙煎饼送往前线,还有的,甚至为掩救子弟兵献出了生命。
行至一处,工作人员放起创作于沂蒙山区的革命歌曲《跟着共产党走》,一路同行的沂南县网信办主任王举峰突然收起了和蔼的笑容,神情变得严肃,跟着节奏轻轻唱了起来:
“你是灯塔,
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
掌握着航行的方向。
年青的中国共产党,
你就是核心,
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
人类一定解放;
我们永远跟着你走,
人类一定解放。”
“在沂南,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几乎都会唱,这很平常。”王举峰说。
离开纪念馆,我们去参观了几乎保留抗战时期原貌的沂南老村,沿着凹凸不平的山路行走,想象着七十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激战,倒下的战士,流过血的土地,想象着淳朴的沂蒙妇女如何在煤油灯下纺线穿针,如何挎着装满煎饼的篮子在路上匆匆疾行。
我想,正是因为党和八路军长期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用行动赢得沂蒙人民的铁心拥护吧。只有在军民一心的情感和传统美德的驱使下,沂蒙百姓才能做出如此感人的壮举,沂蒙山区才能谱写出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的赞歌。如果能够理解八年抗战中,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建下的丰功伟绩,也便不难理解沂蒙百姓付出的这片深情,也便不难理解,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伟大胜利。摄影: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