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的极地情缘——记极地环保巡讲新疆站两位专家
极地科考专家夏立民
天山网讯(记者张新军报道)9月20日、21日,由安利新疆分公司联合天山网举办的“极地科考 安利随行”巡讲新疆站活动将走进乌鲁木齐市、库尔勒市,邀请南极考察队内陆副领队夏立民、“雪龙号”新华社随行记者张建松等重量级人物,在新疆做两场科考巡讲活动。下面,天山网记者带大家一起认识一下两位极地科考专家。
夏立民是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兼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新闻发言人、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他曾经6次赴南极,3次赴北极科考,刚刚结束第30次南极考察活动。是参加南极昆仑站的建设者之一,同时他还是我国南北极考察重要参与者之一。
2008年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在“不可接近之极”建设我国南极内陆第一个考察站——昆仑站,夏立民便是参与建设昆仑站的工作人员之一。
在远离人类居住区的冰穹A建科考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08年南极科考人员到达中山站附近海冰区后,雪龙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冰情,一辆雪地车意外沉海,虽然驾驶员成功脱险,但恐慌情绪不可避免地在队员中弥漫开来,中山站卸货进程一度停滞。
建站进程意外受阻,夏立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向领队主动请缨,亲自驾驶重达8吨重的PB300雪地车,带领几名骨干队员前往复杂的海冰区域勘察海冰卸货路线。冒着随时可能掉入冰海的危险,往返三次,终于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带领运输队驶过约40公里的危险海冰带,抵达中山站。夏立民用自己的果敢和镇定消除了队员的恐慌情绪,为后续冰上卸货开辟了道路,解决了内陆考察队物资运输的瓶颈问题,受到国家极地考察主管部门的赞赏。
夏立民说,昆仑站的建设为进一步实施南极科考工作提供了保障,但是科考工作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根据相关规定,科考人员在极地的生活用水必须经过生化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因此,国家海洋局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一种符合极地苛刻环保要求的日用清洁品。首先,这种清洁品不能含有磷的成分,因为磷酸盐被公认为污染资源的罪魁祸首;其次,由于极地的生物链简单而脆弱,因此,清洁用品的可快速生物降解性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三,产品要有浓缩设计,方便运输;第四,南极使用的清洁用品必须高效,绝对不能含有任何有害成分。
2002年春天,安利公司在极地考察船“雪龙”号上为“安利杯”国土征文比赛的获奖中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课上,安利的环保理念给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安利也开始意识到,公司旗下日用清洁品环保、高效的核心优势可以借南极科考的项目得以充分体现。同样,科考队也很高兴:有了环保的日用清洁用品,他们就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在极地的排污问题,从而使中国极地科考的环保性更上一个台阶。之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考察了安利公司在广州的工厂,并对相关产品的数据指标进行了分析,最后决定从2002年起,在中国南北极的考察队、考察站、考察船全面启用安利的环保日用品。
当年8月,安利公司把6种家居和个人清洁用品送到了南极,成为中国极地科考队指定的专用清洁用品,揭开了安利极地品牌战略的序幕。
“历时12年的合作证明,安利的产品非常适合科考队使用,高效、浓缩、环保,可降解,不含磷。”夏立民说。
2014年4月15日,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成功返航。很多媒体竞相报道了这一重大新闻。电视画面中,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在“雪龙”号上有一间“安利环保清洁屋”,受到全体考察队员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我国30年的极地科考活动已经形成了一种‘极地精神’,安利公司也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精神,我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夏立民说,“我们都注重环保,关心未来,这是我们走到一起的精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