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乐清非遗 让非遗活起来、走出去、传下去
乐清是百工之乡,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能工巧匠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为这片土地留下了宝贵的财产,但是,如今的非遗面临着人才流失、难以为继的困境,为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乐清从让非遗“活起来、走出去、传下去”三方面着手,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壮大传承人队伍,加强非遗创新力度,促非遗在发展的道路上焕发光彩、迸发活力。
抢救乐清“斗歌” 还原乡土曲艺
斗歌,俗称对口白、唱口白、文擂台,需要专门配以方言,听起来音韵流畅,带着浓浓的西乡风情,是乐清传统民间曲艺花苑的一朵奇葩。乐清斗歌现为温州市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乐清市不断加大对斗歌的保护力度,收集、整理斗歌的相关资料,整和资源,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唱法的同时适度创新,将其搬上舞台。
近日,乐清斗歌已故温州市级传承人周维宏的儿子周海带着其父遗留下来的斗歌手稿来到非遗中心,随行前来的还有周老的徒弟郑孝良与乐清鼓词温州市级传承人陈金平(乐清市曲艺协会会长),就乐清斗歌面临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座谈。
这些用毛笔写的已经泛黄的手抄稿均是周维宏先生早年边唱边记录下来的斗歌手稿,据周海介绍,以前周老也有唱山歌,自己创作改编自己演唱,许多手稿在几经搬家中不慎丢失,现如今留下十来本遗稿。乐清非遗保护中心将对这些手稿进行原件扫描,并逐一打印出来整理成册。
徒弟郑孝良跟随周老学艺已有二十余年,自小喜欢听斗歌,也颇感兴趣。他说斗歌艺人需要才思敏捷,记忆力强,谙熟多部民间小说、今古奇观等古典文学知识。尤其是主台先生更需兼通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凡此种种,烂熟于心,方可独领风骚游刃有余。
乐清斗歌是一种民间曲艺,但它却只在县西一带流行,乐清市曲艺协会会长陈金平说:“这个主要是受地域方言的局限,县东的人就是听不懂斗歌在唱什么。”斗歌的另外一个局限性就是表现形式比较单调、缓慢,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不太融合。此次搜集整理工作,对乐清斗歌资料的完善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若能整理成册,出版成书,将给后代留下一笔丰厚的财富。
温州市级传承人周维宏的斗歌手稿。禹昊川 摄
挖掘新项目——白米年糕传统制作技艺
近日,乐清市非遗保护中心高敏副主任携工作人员走访了白石镇老街的支绍通老伯家,对他所制作的手工白米年糕、麻糍进行了解。
年糕店的支老伯今年58岁,师从父辈,从事捣年糕已经40年,现在,他仍然传承着父辈留下的这门手艺,膝下子女也子承父业,在店里帮忙经营。支老伯从里面拿出两块捣年糕的印版,上面还清晰地印着“民国三十七年”字样(即1948年),支老伯说这是他父亲用过的捣年糕模具,沿用至今。
白石一带的祭祀文化向来讲究,支老伯用白米年糕制成的十二生肖、大仙桃、宝塔等等不仅用于祭祀供品、谢年祭祖,也是寿庆、婚嫁、筵席、礼佛、红白喜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年糕在乐清地区又被称为“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更比一年高。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高效快速的机器捣年糕逐渐代替传统手工制作。但是传统的手工捣年糕仍保持着原始的风味,口感细腻、香滑、柔糯。白米年糕传统制作技艺要经过10道工序:选米、洗米、浸米、沥水、磨粉、搅拌、漏筛、蒸煮、石杵捣、揉捏等。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制作细节却是纷繁复杂。支老伯两夫妇每天起早摸黑,几十年如一日,但他们也不觉得辛苦,方圆几里的邻居都夸他家的年糕麻糍太好吃,无论老人小孩都是极为喜好。
白米年糕作为乐清地区的春节传统食物,慢慢演变成百姓餐桌上的常见美食。
手工白米年糕(十二生肖)。禹昊川 摄
后横村获“非遗小镇”称号:聚集工艺大师 展示非遗风采
日前,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旅游局联合发文,公布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名单,乐清市柳市镇后横村荣获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非遗主题(实验)小镇),这是乐清市首个获此殊荣的村庄。
后横村位于柳市东南,紧接中心大道,全村500户,总人口1670人,是柳市镇文化特色村之一。拥有浙江省级工艺美术大师4人,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4人,高中级工艺师16人,主要工艺美术行业为黄杨木雕、象牙雕、石雕、根雕等。1998年4月以后横村为龙头的原象阳镇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通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复评。
“全省有90个村报名,只取30个村,竞争很激烈,所幸我们评上了。”回想起评选的前后过程,郑岁生感慨不容易,直言评上后村双委的压力更大了。
后横村是乐清黄杨木雕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其周边有寺前村的细纹刻纸,四板桥村的石雕,上池头村的画帘刺绣,汤岙余村的锻布绣片,汤东、汤西村的金漆圆木,下渎朱村的首饰龙,高后村的珐琅铂金画,沪屿后村的竹壳雕等,各具绝处。整个片区拥有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7位,省级技能大师1名,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7名。
艺雕小镇将以后横村为中心,将分散在后横村以及附近村镇的工艺美术大师集中起来,打造以黄杨木雕为龙头,象牙雕、石雕、细纹刻纸、圆木雕、竹壳雕、铜雕等齐头并进的艺雕产业集群,建成集工艺美术生产、展示、销售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平台。
目前,后横村双委投入500多万元在文化礼堂内建成了工艺美术展厅,陈列的作品有150余件。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天都有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参观。通过工艺作品的展示、工艺大师的现场展演,向游客直观地展示了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艺雕小镇名声在外,吸引四方来客,也吸引越来越多的黄杨木雕从艺者加入其中。尤其是后横本村的一些工艺者,他们当初离开了黄杨木雕,但一份难舍难分的黄杨木雕情缘,让他们重新走进黄杨木雕。
郑立新、郑岳安、侯林荣三位黄杨木雕从艺者在交流技艺。郑剑佩 摄
乐清非遗参展文交会 《赏乐》夺工艺美术金奖
4月27日-30日,由浙江省文化厅和义乌市政府主办的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在义乌举行。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首饰龙三大国遗项目受邀参加此次博览会。《合和二仙》、《三十六行》等参展的乐清细纹刻纸作品精细绝伦,《丝路遗韵》、《幸福时光》等黄杨木雕作品独具特色,吸引眼球,让观众直观感受乐清民间手工艺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据了解,本次活动借着“工匠精神”的倡导与回归,以“传承工匠技艺,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充分发挥文化产品展示和交易平台优势,分成“工匠技艺坊、独具匠心馆、百工生活坊及百姓非遗大舞台”四个部分,邀请省内最具特色“百工”项目进行现场活态技艺的演示、独具匠心精品力作的展示和浓郁生活气息的非遗作品及衍生品的展销。乐清市的省工艺美术大师牟湘波、方江鸿、金煜平和乐清细纹刻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余华受邀在“工匠技艺坊”现场展技艺。
熠熠生辉的乐清首饰龙,格外引人注目。中国文化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于群和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为文交会揭幕后也被乐清首饰龙巧夺天工的手艺吸引,向在现场担任讲解的首饰龙传承人林顺奎不停地询问首饰龙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传承情况等,不时发出啧啧赞叹。
经过评选,乐清市参展的黄杨木雕作品《赏乐》在此次文交会上夺得工艺美术金奖。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文交会现场展示乐清黄杨木雕技艺。禹昊川 摄
文化回归结出艺术硕果 乐清两大型木雕将亮相G20峰会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乐清万旭木雕工作室内,展厅内《喜上眉梢》、《关公》等作品,技艺精湛大气磅礴,大型名贵木雕视觉冲击力强。半年后,这两大“宝贝”将受邀参展G20峰会,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政客一睹它们的风采。据了解,在杭州G20峰会上,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件艺术品参展。
《喜上眉梢》原材料是金丝楠木,高2.6米,长1.4米,宽0.7米,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虞定良创作完成。细细观赏,这件作品由山水花鸟组成,6只喜鹊立在枝头,或远眺,或深思,或对鸣,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木雕作品,传递出恬静的美感。
《关公》高2.22米,直径1.15米,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萌春创作完成。这件作品里的关公高大威武,手握青龙偃月刀,霸气十足,让人敬而生畏,也把传统家喻户晓的武圣雕刻得入木三分。
乐清将参展的木雕作品《关公》。郑剑佩 摄
翁垟鱼灯“闹”杭州西湖
大妈们身着大红色演出服,手持鱼灯和荷花灯,在欢快喜庆的音乐伴奏下从鱼贯而出……去年,乐清翁垟街道河西村女子鱼灯队的鱼灯舞,在于杭州市西湖文化广场举行的2015年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群众文艺展演活动中亮相。
据介绍,2009年,翁垟鱼灯舞以“鱼灯舞”项目名称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鱼灯是神兽灯,由龙头、鱼身、鱼尾构成。另外一种神鱼灯,由鱼头、鱼身、鱼尾构成。以前,人们用鱼灯舞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鱼灯舞是翁垟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是传统大众娱乐活动,一般在正月举行,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从2007年开始,为了不让鱼灯舞这项民间活动失传,翁垟街道河西村组建女子鱼灯队敲锣打鼓,舞着鱼灯在村内走街串巷。慢慢地,她们舞鱼灯的技艺越来越娴熟,这支队伍经常去各处表演。
演出现场,随着节奏的变换,队员们有韵律地舞动手中的鱼灯,不断变化队形,鱼灯起起落落,美极了。鱼灯的外围,一些队员拿着粉色的荷花灯轻轻舞过。同时,舞台屏幕上播放并蒂芙蓉的动态画面,和鱼灯舞融为一体。音乐渐弱渐轻,演员们慢慢退回舞台。当观众以为节目结束时,唢呐和锣鼓声重新响起,另一批身着蓝衣的演员,几人一组,合力举着数米长的大鱼灯穿梭于舞台。观众们喜出望外,大声叫好。
演出当天天气很冷,队员们充满热情,即使穿着薄薄的演出服,也不觉得冷。虽然舞台的长度仅7米,对她们这支有16人还需舞灯的鱼灯队来说有些窄,好在队员们发挥不错,演出顺利。
“很多路人停下来欣赏我们的鱼灯,她们都说很漂亮,从没见过。”鱼灯队队长陈建芳说,队员们十分自豪。
鱼灯队共20多人,都是40到55岁的农村妇女,此次展演精挑细选16名队员代表翁垟街道华新文化礼堂参赛。
翁垟鱼灯在文化礼堂群众文艺展演中亮相。叶旭艳 摄
浙江省政协副秘书长调研乐清非遗传承发展情况
日前,浙江省政协副秘书长刘毅一行来到乐清市,就乐清黄杨木雕等工艺美术产业传承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乐清黄杨木雕是“浙江三雕”之一,在全世界都有较高知名度,是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之一。但乐清黄杨木雕产业化却举步维艰,面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
当天,调研组一行实地察看了华龙雕刻有限公司,深入一线车间,了解乐清黄杨木雕产业化生产加工销售情况;走访了乐清工艺美术村——柳市镇后横村,察看该村工艺美术街发展情况;参观了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
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调研组还详细听取了乐清籍黄杨木雕工艺美术大师,以及乐清市各有关部门单位相关负责人的发言,深入了解乐清市民间工艺美术尤其是木雕产业的现状,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并听取了与会人员对发展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的意见与建议。
调研组表示,将会认真梳理乐清民间工艺美术产业传承发展的相关问题建议,并形成调研报告,向浙江省政协反馈,助力乐清黄杨木雕等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发展。
温州市政协副主席夏克栋,乐清市政协副主席陈亦殊参加调研。
乐清公益学堂开班 师生共享美丽非遗
阳春三月,万物生辉,乐清非遗学堂迎来春季的开班,乐清剪纸、乐清黄杨木雕(泥塑)、越剧等课程在近日陆续开课。
本期剪纸班比往年招生多出十余人,教室里济济一堂,是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学生,可一上课,马上变得鸦雀无声。周是一老师作为乐清剪纸温州市级传承人,同时又是乐清市剪纸研究会会长,教学非常有经验,他的课很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折剪、暗口剪、封口剪……一把剪刀在他手里飞舞,游刃有余。
泥塑和越剧作为今年非遗学堂的新增课程,受到广大市民朋友的热捧。第一次泥塑课金煜平老师教授学员们塑动物头像,四五人分为一小组,每一组一个动物头像。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金煜平从事雕刻艺术41年,技艺精湛,功底扎实,经过不断的艺术创作与探索,在动物雕刻艺术上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越剧课特邀指导老师周妙利,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戏剧家协会会理事,乐清市戏剧工作者协会理事,曾多次在省、市戏剧节中获奖。学员们平时在银幕上或者舞台上见过周老师,现在有幸得见“庐山真面目”,也是激动万分。周老师声音甜美,还对每个学员进行一对一的发声辅导。学员们深感这次机会来之不易,学习十分认真投入。
孩子们在公益学堂上剪纸课。
乐清非遗首次进高校:学生感受非遗魅力 学习非遗知识
5月7日下午,由乐清市委宣传部、共青团温州大学委员会、乐清市文广新局主办的“新青年下乡”活动之乐清非遗文化走进温州大学活动,在温州大学溯初学区广场举行。这也是乐清非遗首次走进高校。
米塑、竹壳雕、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剪纸、竹编、象牙雕……乐清非遗文化作品的展台前,吸引了温州大学学生驻足观看。
“先做水滴状,上窄下宽,再用指头按压一下……”米塑展区前,乐清市米塑传承人郑小红现场教授花朵制作的方法,大学生们学得起劲。“感觉很新鲜,而且很有趣。”学生郭国栋说,学校社团有做泥人、泥像之类的,米塑还是第一次见。“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多多接触非遗,还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把它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
当天,大学生们还上了一堂剪纸的非遗课,乐清市剪纸研究会会长周是一现场讲解并传授剪纸技艺,在老师指导下,初学剪纸的同学们用红色纸张剪出一幅“年年有余”,很兴奋。
乐清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将乐清非遗带进温大,不仅增强了双方的互动交流,也对宣传、传承和保护乐清非遗文化有积极作用。
乐清市非遗资源丰富,截至目前拥有各级非遗项目142个,其中,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等属国家级的有5项。与以往非遗走进乐清市各社区、中小学校园不同的是,此次将乐清非遗带到大学生身边,不仅让大学生零距离参与、感受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而且大学生们可以更深入理解和发掘非遗的内涵,做调研、写论文,进一步助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乐清市剪纸研究会会长周是一为学生们讲授剪纸知识。禹昊川 摄
责任编辑:李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