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路上的欢声和启迪

13.05.2015  12:30

——天西林管局住村工作活动剪影

 

这几天,伊犁州直特克斯县喀拉托海乡柯尔干布拉克村的哈萨克族牧民激动的睡不着觉,因为4月29号,天西林管局“访惠聚”工作组要带着大家出去参观学习啦!

一大早,69岁的沙海老汉就起床了,催促老伴儿赶紧烧奶茶,着急地站在路边来回地张望。

一会儿车来了,村支书巴哈德力招呼着大家上车,年轻人兴奋地往里挤,沙海老汉被安排坐在了最前面,多年没有集体出去过的农牧民们实在无法掩饰内心的高兴,一路上车内洋溢的满是欢声笑语……

第一站,来到了位于伊宁县墩麻扎镇的天西林管局蒙玛拉分局的育肥牛养殖基地。

一下车,大家就被这个牛场的规模震憾到了,11栋圈舍, 800个固定栏位,年出栏育肥牛1000头,规模化的人工圈养,一整套先进的育肥养殖技术,这对于多年来在山上放牧的牧民来说,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心理冲击。

蒙玛拉育肥牛养殖基地2006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5.5万元,当时由单位和职工共同入股,实行股份经营。7年的艰苦创业,现已累计实现产值3000万元,利润400万元,资产总额达1000万元,被评为《新疆牛肉标准化技术示范》实验基地和雪花牛育肥养殖基地。

面对这种养殖方式,村支书巴哈德力深有感触。村里的草场少,载畜能力有限,传统的养殖方式收入不高,干旱少雨的年份,牧民的收入更要受到影响,完全依靠草场放牧,很难实现致富。他说,我们牧民长期生活在山里,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的很少,今天住村干部组织我们参观学习,让我们亲眼参观了规模化养殖,亲自学习先进的管理办法,今天我们的收获很大,回去以后也要想办法推行棚圈育肥,尽快发展致富。

第二站,来到了伊犁州博物馆。伊犁州博物馆是伊犁历史文物及艺术成就的宝库,在三楼民族民俗陈列厅,大家都被伊犁13个世居民族的精美展品深深吸引住了,尤其对哈萨克族的手工艺品十分偏爱,在展示毡房、刺绣等物品的橱窗前,大家认真欣赏,仔细听讲解员的解说。

从参观中大家了解到伊犁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史、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沙海老汉动情地说,今天参观博物馆,让我感到伊犁历史文化氛围的浓厚,尤其是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十分丰富,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第三站,大家来到汉家公主纪念馆,参观了馆内的蜡像、地图、文物复制品、文学作品和微缩场景模型,目睹了来自江苏的汉家公主风采,了解到细君、解忧两位公主远嫁乌孙时,带去了数百工匠、艺人以及大量先进工具、工艺和书籍,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乌孙国的建筑业、制造业、生产技术和医学的发展。

大家对细君公主身为“万里和亲第一人”,为伊犁文化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历史事迹深深感染,  也为汉家公主细君、解忧远嫁西域,给伊犁历史留下一段千古佳话而深深感动。

第四站,在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伊宁市三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大家集体回忆了三区革命的历史,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1944年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爆发了一场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汉等10多个民族的群众参加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武装起义。三区革命打击了国民党在新疆的反动统治,牵制了国民党在新疆的10万军队,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尤其是西北的解放战争,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毛泽东在给阿合买提江及其战友的信中,评价三区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向置身于花丛中的三区革命先烈纪念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最后,大家来到了宏伟壮观的伊犁河新桥之上,眺望远处波涛汹涌、波澜壮阔的伊犁河,感受身边川流不息的车辆,大家感慨万分,这几年伊犁的变化太大了,我们国家的发展太快了。

年轻机灵的热合木江从这次参观学习中感受到了某种商机,他说,我们村紧靠喀拉苏大草原上,我要在我的家乡开发草原民俗旅游,用我们草原的优美风光和优秀的哈萨克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到我们村里来,靠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天西林管局  杜永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