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钟山石窟亟待保护 其文物价值不亚于敦煌

28.06.2016  23:29

记者去延安市子长县采访,采访途中当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子长县有一处石窟古迹,文物价值不亚于敦煌,很值得前去一看。于是在他们的带领下,记者前去一探究竟。驱车来到位于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远远看到山上一座古朴的古寺,这座隐迹在此默默无名的石窟渐渐显现在眼前。

独一无二的艺术宝库

讲解员介绍说钟山石窟时间悠久,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凿建而成,据历史记载共有十八窟,现仅发掘五窟,以中窟保存最为完整,现在开放参观的也只有中窟一窟,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故称万佛岩。随着讲解员的带领走进中窟洞内,即被震撼,迎面而来布满窟内的一尊尊佛像,或大或小,神态各异,却无不栩栩如生。窟内正中是高大的石坛基,坛基上有3组14尊大型主体石雕,讲解员介绍这三尊主佛像为释迦牟尼三世佛,分别为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将释迦牟尼三世佛同时展现出来的在石窟艺术中极其罕见。这三尊释迦牟尼像就地而雕,与坛基紧密连为一体,坛基东西两端各立一尊侍协菩萨,坛基前后两排共八根接地连顶的方形石柱,令人称奇的是这些石柱与石窟本身是相连一体的,这是造窟时所留支撑顶板岩石。放眼望去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均密无间隙地刻满了数层浮雕,这些浮雕均以佛教故事为主。当年工匠之用心,从这些佛像中仍可以看出来,坛基三尊主像上面各凿有复斗形藻井,绘唐草图案,线条细腻,窟内大大小小雕像,全部妆彩,尤以主像群最精,均以泥金彩绘,金碧辉煌,保留千年而不变,至今仍然色彩鲜艳。洞内万尊雕塑气势磅礴,千姿百态,浮雕佛像错落有致,形象鲜明。

讲解员在一旁说道,这钟山石窟虽然名气不大,但很多学者认为,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之下。石窟艺术起自西晋,盛行数百年,至宋代已始衰落。而钟山石窟到宋代却更为兴盛,不但继承了唐代雕刻丰满圆润的写实风格,而且在造型上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是中国雕刻艺术的一大飞跃,成为中国北宋石雕艺术的代表作。明代万历年间,主窟的外壁上加雕了道教老子及关帝的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孔子的造像又被补雕其上,历史上称为“三教圣人”在这里汇聚一窟内,形成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

风化严重亟待保护

这座精美的艺术宝窟以其巧夺天工震撼着我们,但走向石窟的后方却看到一幅令人倍感痛心的场景,石窟后壁的大部分雕像已经风化得看不出面目,只能看到一片坑坑洼洼,石窟内的墙角、佛像的脚下,新近掉落的砂石块清晰可见,13000余尊石雕造像,如今只剩下3519尊完整的。据介绍这是因为钟山山体是结构松散的砂岩,颗粒细腻,但质地较软,怕湿,极易风化,一些自然因素如水汽以及山体渗水、冲刷等会伤害砂岩石雕像,使石窟面临毁灭性的威胁。陕北地处黄土高坡,能选到此处修建石窟已属不易,砂岩属性决定了它不容易保存,在时间的流逝中,砂石逐渐风化,雕像也渐渐消失,石窟工作人员说,他们目前除了在石窟上方做一层防渗水处理,避免石窟因渗水而受到更大的损害外,仍然没有什么有效的保护方法。

钟山石窟据记载有十八窟,现发掘的有五窟,但除了中窟外,其他几窟都风化严重而无法开放参观。走近这几个窟室,隔着铁栅栏望进去,隐隐约约只能看出一些雕像的大概轮廓,让人只能想象,如果没有被风化,这些雕像又会展现着怎样的奇迹。

钟山石窟自开凿后,金、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1986年12月,成立子长县钟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承担保护管理任务。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目前这样的现状让人忧心。

陪同我们参观的当地人说,对他们来说,也觉得非常痛心,他们从小就在石窟旁长大,看着石窟内的雕像一点点风化消失,却没有阻止风化的办法。钟山石窟虽然文物价值极高,但知道的人少,前来参观的游客也较少,也没有充足的资金可以用于保护工作。钟山石窟与敦煌的自然条件类似,同属于砂岩类文物,但是敦煌因为游客众多需要限制人流量来进行保护,钟山石窟则没有这一问题。相反,钟山石窟需要更多人的了解,也值得更多人前来领略这一艺术瑰宝的魅力。

文物遗产是全社会的财富,如何保护好钟山石窟,不让这一令人惊叹的艺术奇迹变成遗憾而消失在时间的流逝中。首先需要有关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无论是从资金上还是技术上,能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帮助,加大保护力度,组织专家研究有效的保护措施。其次如何让更多人都能了解钟山石窟的价值所在,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它,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人们亲自来感受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