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带新疆“非遗”走出“深闺”?

26.11.2014  20:42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新疆的一笔宝贵财富。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疆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彰显着新疆在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高度自觉。同时,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看准了商机,推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深闺”,走向市场化、产业化之路。
             “非遗”产品渐受热捧
              在阿克陶县巴仁乡萨依巴格村,说起阿吉•艾买提,没有人不知道,他是这个村有名的土陶艺人,还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作为土陶第七代传人,阿吉•艾买提以前从不知道家里随处可见的那些土陶能变成钱。在这些色彩斑斓的土陶产品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只要他参加各类展览、展示活动,活动结束后就会遇到主动与他签约订购土陶工艺品的中外客商。现在,他已经创新了100多种式样的土陶碗、土陶碟、水壶、托盘等工艺品,总数达3000多件,并把它们远销到日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
  前不久在塔城举办的第二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上,有着十年发展历程的新疆爱特尔民俗工艺厂同样也尝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的甜头。他们带去的花帽风铃、花帽项链、花帽发卡等几十种“小花帽”系列工艺饰品,一摆出来就被抢购一空,两天时间,卖了一万多元的产品。
  新疆爱特尔民俗工艺厂总经理王玮说,近两年,“小花帽”系列在中国港澳台地区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销量还不错。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没想到带来的产品竟然供不应求。
  再屯娜•卡里穆瓦是塔城地区塔塔尔族糕点代表性传承人,她家的糕点都是纯手工制作,连果酱都是自己熬制,因口感独特香醇,她带来的糕点非常受欢迎。她说,参加此次展示周,精神财富远远大于经济收入,她的塔塔尔族糕点正在被越来越多塔城以外的人知道,下一步,她要注册商标,推广她的品牌糕点。
  新疆国画院的桑皮纸系列礼品、新疆一行文化艺术中心带去的手工刺绣系列、乌市福艺轩剪纸厂带去的系列剪纸作品、新疆工艺美术大师杜俊玲的软陶泥工艺品系列等“非遗”产品,同样也受到了热捧。这些几乎淡出人们视野的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慢慢找到了一条适应市场,继续发展的路。
              对接市场拥抱潮流
  自治区文化厅副巡视员马迎胜说,从新疆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当前,传统手工艺、传统美术、民族药学制剂三类“非遗”产品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些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销路非常好。其中,焉耆县、木垒县等地的刺绣产品做得比较有代表性,当地借鉴了江浙一带“创意公司+传承人+农户”的模式,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农村妇女农闲时学习刺绣,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
  此外,一些“非遗”项目也在把传统技艺与现代文化产业的潮流分支如动漫、影视等产业相结合,为“非遗”类产品注入新活力。
  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李季莲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活态流变性的特殊文化形式,现在人们所能见到的包括传统技艺等在内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是历史某一时段的定格,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一代代继承、又一代代创造出来的,然而,大部分手工艺品还停留在自然状态,缺乏主动走市场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束之高阁”的东西,不仅需要保护,还需要传承,最终让这些活态的产品与市场接轨,要想办法让这些优势文化资源产生经济效益。不仅手工艺品如此,舞蹈、音乐等要实现活态传承也需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市场对接,才能产生经济价值。
      马迎胜表示,新疆的“非遗”传统手工艺品在国内很有市场,但普遍存在技艺相对粗放、生产线不成规模、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公司化经营,无法接大订单。这与内地一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传统艺术有顽强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怎么让它和现代社会各方面的需求结合起来,这应当是‘非遗’项目拓展市场的重要选择之一。”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