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上幸福好日子——昌吉州现代文化的生动实践系列报道之四

19.09.2014  04:34

   9月的阳光洒满大地,庭州处处飘溢着收获的气息,无论在广阔的田野还是繁华城市的街角。采访中,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穆斯林群众忙碌的身影,他们一边干活一边接受采访;他们斗志昂扬地投身创业致富的火热实践中;他们更用勤劳的双手收获着属于自己的硕果。

   受教育是致富的原动力

   9月12日,吉木萨尔县碧空万里,二工镇十八户村买买提·阿合买提家干净、宽阔的院子里,一台剥花机的发动机发出高速的哒哒声,一朵朵馒头花的果实随声而出,如雪片在空中飘扬而落,随后被装进编织袋里搬进院子里的一间库房,一百多平方米的库房里装满各种药材的袋子满地皆是,垒了有半墙高。

   “别看这些干枯的花花草草,这可都是我们致富的宝贝。”个子不太高的买买提·阿合买提指着库房里的药材说,掩盖不住的青春活力洋溢在他帅气黝黑的面庞上。

   今年30刚出头的买买提·阿合买提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在他的带动下,二工镇种植维吾尔药材热销市场,新疆维吾尔药物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药业有限公司、新疆华康药业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制药企业和科研院所与他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二六工镇种植维吾尔药材的面积也由2006年的四五百亩,增加到今天的5000亩。

   买买提·阿合买提是如何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走上致富之路的?“大学生和我们想得就是不一样,见多识广有想法,要不然他父亲种了大半辈子药材也没他做得这么大。”十八户村支部书记阿卜杜拉·艾山这样评价买买提·阿合买提。原来,买买提·阿合买提的父亲阿合买提·阿不都是一名村医,为治病的需要,每年会在自己的100亩地里种几亩维吾尔药材。

   “2006年,他(儿子买买提)从新疆农业大学毕业后,非要自己创业种药材,从来没种过地的人要从地里挖金,当时我一万个不同意。”买买提的父亲阿合买提·阿不都说。不仅父亲,当时村里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买买提·阿合买提在一片质疑声中承包了别人100亩地种起了药材,没想到第一年的收入就达到了40万,是父亲100亩地收入的一倍多。这下包括父亲在内的很多村民向买买提·阿合买提投过了异样的目光,都说:“大学生就是不一样。

   “有些中药材是新疆独有的,而且随着民族医药的振兴,维吾尔药市场会更加广阔;种药材亩均收入在2400元左右,比种粮食作物强得多……”说起维吾尔药,买买提·阿合买提滔滔不绝。

   2012年,他与当地70多户农户签订了1000亩地的种植合同,主要有蔓头花、香青兰、小茴香等46个品种,由他负责收购,并进行分类、粗加工后销往新疆维吾尔制药厂。同年,在买买提·阿合买提的努力下,二工镇维吾尔中草药种植协会成立了,共有会员128户640人。

   “一个人富起来不算什么,大家都富了才是真的富有!”买买提·阿合买提说。

   冲破世俗压力去创业

   今年51岁的赵惠林,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变身为一个街边小吃店的老板,再到今天经营一家属于昌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羊肉粉汤店,一路走来,她顶住世俗的压力,将自己的事业越做越大。

   9月11日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昌吉市回民小吃街里的赵惠林羊肉粉汤店,此刻店里的顾客比正午时分少了些许,赵惠林也稍稍闲了下来,有空和记者聊聊她的经历。

   回忆起自己当年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她不停地摇头。结婚后按照穆斯林的传统礼俗,她在家相夫教子,可丈夫工作不稳定,全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她决定走出家庭创业。

   父母反对她说:“日子过得好坏是男人的事,女人干好家务就行了。”公公婆婆说:“你一个人出去能挣多少钱,受苦受累又照顾不上家。”双方父母的反对,给她增加了很多压力。

   但她还是执拗地借钱开了一家小餐馆。每天起早贪黑忙于餐馆的生意,她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也没有时间给丈夫按时做饭,引来了公公婆婆的更大不满。可是她一直没有退却,上世纪90年代,她的餐馆平均每月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挣钱的第一个月,她第一次给了公公婆婆500元钱,还给他们买了衣服。公公婆婆眼睁睁看到了她的“执拗”改变了家里的生活条件,才逐渐开始支持她。

   2008年,她在回民小吃街开了一家羊肉粉汤店,刚开始一天只卖几碗、十几碗,如今生意越来越火。“刚结婚租房子住,现在家里有车有房,变化太大了。”赵惠林说,如果当时顶不住世俗压力退缩了,今天她的生活压力将更大。

   今天日子过好了,她不忘帮助那些还想走出家庭的穆斯林姐妹。这几年,她将她的妹妹带出家庭,在她的店里负责收银。店里一个叫马秀芳的服务员,因视力不太好,遭到很多老板的拒绝,唯独赵惠林聘用了她。“穆斯林妇女走出家门的第一步很难,我遇到的我一定尽全力帮忙。”赵惠林坚定地说。

   走出大山天地宽

   9月9日傍晚,位于玛纳斯县玛纳斯镇团结南路的岱维尔餐厅被落日的余晖染红了窗棂,老板阿不力提甫·木太力甫在餐厅里里外外忙碌着招待接二连三到来的客人,繁忙之余,他言简意赅地说出了自己成功的经验:走出大山天地宽。

   1998年,23岁的阿不力提甫·木太力甫从自己出生的小山村来到玛纳斯县城,在县城生活的一段时间里,他发现县城大大小小的饭馆有上百家,可卖佐料的店只有五六家,他从细心的观察中找到商机。同年,他在县中心农贸市场开始摆地摊卖佐料。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地摊变成了80多平方米的佐料商店。2001年,全县的佐料店蜂拥而起,佐料店遍布大街小巷,有30多家。此时,极具市场敏感性的阿不力提甫·木太力甫急流勇退,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2004年他走出新疆,去到北京寻找出路。在北京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萌生了开超市的念头。“看到北京人在干净、敞亮的超市里推着手推车,惬意地购物,当时就想把这种购物方式带到玛纳斯。”阿不力提甫·木太力甫眼神坚定地说。不久,玛纳斯县第一家自选超市开业了。

   几年后,阿不力提甫·木太力甫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了,然而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发现近几年农家乐很受欢迎,2012年3月,他又前往北京,在餐厅里“取经”。半年后,掌握了餐厅运作经验的他,回乡后开了今天的岱维尔餐厅,在维吾尔语里意为“金色时代”,寓意自己的事业及玛纳斯县老百姓的生活一天好似一天。餐厅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每天可容纳600人就餐。

   阿不力提甫·木太力甫说,每次外出,他的收获都很大,每次外出,感受也不一样,走得远一点,心就会更广阔一点,行得广一些,眼中包容的事物也会更多一些。

   记者采访的买买提、赵惠林、阿不力提甫三人只是众多接受并享受现代文化成果而致富的穆斯林群众中的一小部分。近年来,昌吉州随着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极大增强了穆斯林群众投身创业致富热潮的信心,他们纷纷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创办农业合作社、发展特色种养业、兴办中小企业,靠自身努力发家致富的典型比比皆是。  (岳燕云 韩沁言)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
穿梭在墩吾斯塘村的“最美逆行者”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韩沁言   卡点值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