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汉族母亲和她维吾尔族残奥冠军儿子的故事
丁朝霞看了一眼孩子,禁不住泪流满面,心里默念:“小家伙,你在干什么?”这时,孩子突然睁开了眼,求救般地盯着她,一颗柔软的心早已招架不住。于是,她将这个“有缘分”的孩子抱回了家,取名“刘道培”……
这一抱,就是整整34年。光阴似箭,丁朝霞的人生历经曲折、磨难。
当丁朝霞将孩子带到医院体检时,医生们都认出了他:这个孩子前后被3户人家收养,又被丢弃,原因是他大脑发育不全并发腹痛癫痫,还有听力障碍,几无治愈可能。
娘家和婆家都极力反对,可丁朝霞铁了心坚持要收养这个病孩子,甚至向丈夫提出了离婚。
丁朝霞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都在部队,4个兄弟工作体面,家境殷实。看着“掌上明珠”笨拙、焦虑地侍弄着生病的孩子,母亲最终妥协,决定支持她并做好了全家人的思想工作。
但同时,这个曾痛失养女的母亲让丁朝霞郑重承诺:“既然决定收养,就一定照顾一生,决不可半途丢弃!”
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全家老小被“刘道培”的病拴住了——轮流看护、隔三差五送医院抢救……可是,对于这个长相不同的孩子,全家人却越来越包容和疼爱。
为了让孩子的身体结实起来,从小爱好乒乓球的丁朝霞开始一点点教刘道培打球。自此之后,刘道培也爱上了乒乓球。17岁那年起,他的癫痫再也没有发作。丁朝霞和丈夫刘传勤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夫妻俩开始规划人生:丈夫是独子,工作前途无量——是处级干部又是后备干部。丁朝霞开始调养身体,想生个健康宝宝,圆公婆的梦。
但没想到,刘传勤却突然病倒了,被查出胃癌晚期。得知病情的丁朝霞当即昏迷……不到半年,丈夫就去世了,那是1998年。
从此,对丈夫的愧疚和自责常常将丁朝霞湮没,有时,不得不靠“救心丸”撑过去。爸爸去世后,刘道培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不仅能控制脾气,不再闯祸,练球也更加勤奋,自学认字读书……在这个空间局促、布局陈旧的老房子里,母子俩互相慰藉互相依靠。
丁朝霞为孩子重金请了专业教练。几年时间,刘道培就从“野路子”成长为“种子”选手,代表新疆参加特奥会和残奥会。
2006年,获全国第四届特奥运动会乒乓球赛金奖、2009年青海多巴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冠军和男双冠军……获奖无数,刘道培成了小有名气的残奥冠军。
如今,34岁的刘道培看起来和正常人并无二致,有了独立能力。只是,偶尔不协调的动作、害羞的样子、孩子般的举动,让人看得出异样来。
两年前,刘道培还在乌鲁木齐幸福路北三巷社区的帮助下,成为社区巡逻队巡逻员,一个月挣3000多元工资。
“现在我养家,每个月给妈妈1000块钱,买米面油肉,还交水电费。”刘道培自豪地说,未来的人生有3件最重要的事:孝顺妈妈、娶个身心健全的善良妻子、拿残奥会世界冠军。
他还喜欢撒娇,抱着妈妈的脖子,亲亲她的脸说:“你想吃什么?我给你买。”偶尔下厨给妈妈炒几样小菜,带妈妈“下馆子”,去全国各地参加比赛……
61岁的丁朝霞现在是乌鲁木齐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平日里在享受儿子带给她的小小幸福的同时,还全心投入到慈善事业,希望帮助更多的智障孩子找得到谋生的工作,体会到快乐,享受人生的乐趣。
“儿子是天使,我们互相成就了彼此的人生。”丁朝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