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集约化生产渐成常态 每年超10万散养户退出弃养
从2009年起,奶农杀牛卖牛就没有停止过,每年退出、弃养的农户均超10万户。与之相反,规模化、集中化饲养比例正逐步提升。2013年我国规模牧场和养殖小区的比例接近40%,河北省奶牛集中化、规模化饲养比例达100%。近期,部分地区奶牛养殖户倒奶、杀牛事件持续发酵。广东省奶业协会顾问、原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向记者表示,“从2009年起,奶农杀牛卖牛就没有停止过,每年退出、弃养的农户均超10万户。”
与之相反,规模化、集中化饲养比例正逐步提升。据新华社报道,2013年我国规模牧场和养殖小区的比例接近40%,河北省奶牛集中化、规模化饲养比例达100%。
这场此消彼长的博弈,既是中国奶业结构调整的阵痛,又暴露出转型过程中的矛盾。“生鲜乳价格坐‘过山车’,暴露了我国奶业基础差、结构不合理和抗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簿弱等深层次问题。”王丁棉认为,由于国际乳粉价格低,严重冲击国内生鲜乳销售,不能鼓励国内乳企生产以进口乳粉为原料的还原奶和常温奶,而要大力发展以生鲜乳为原料的巴氏奶,从而保护国内养殖业。
乳企产品结构不合理
事实上,这次由进口乳粉价格“跳水”等因素导致的问题集中性爆发早有前兆。据媒体报道,2014年7月底,蒙牛乳业泰安有限责任公司决定,自8月1日起,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地的牛奶收购价格从上月的4.5元/公斤降至3.5元/公斤,众多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和奶农代表选择杀牛倒奶。
“上游养殖业的利润占10%还不到,奶价议价权全掌控在乳品企业手中。”王丁棉表示,奶业产业链利益分配严重失衡、利润分配不合理。
此外,蒙牛于2014年5月29日与胶东半岛12家奶牛养殖场重新签订了一份5年期合同。新合同取消了2.8元/公斤的最低保护价,并在“随行就市”定价的基础上补充了“根据供给关系”。
蒙牛方面解释称,降价是因为囤积的进口原料粉减少了国内原奶需求;乳品消费需求疲软,原奶严重过剩;胶东半岛运输半径太长,影响鲜奶质量。
山东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分析称,“2013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出现的暂时性‘奶荒’,导致国内奶粉进口商和下游乳企对2014年的奶源供需形势作出了误判,于是从2013年第三季度到2014年上半年大量进口和囤积乳粉。”
“由于对奶粉市场需求形势误判,乳品企业高价位进贷,随后恒天然施行线上线下双价格运行及全球奶粉价格一路下跌,从5.5万元/吨降至目前的1.8万~1.9万元/吨,乳企不仅要承担价差损失,还要消化存货,自然只能减少或压价收购原奶。”王丁棉等业内人士称。
除了乳制品企业,国内收购牛奶的另一个主体是工业奶粉加工企业,为乳饮料、酸奶制品、烘培食品、糖果等食品企业提供原料粉。但由于进口奶粉价格“跳水”,相较于国内的牛奶价格极具竞争优势,造成大多食品企业尽可能选择使用进口奶粉作原料。
“这使得部分工业奶粉企业减产或停产,国内原奶只能卖给乳品企业,在个别地区乳制品企业也减少收奶量,从而激化了上下游矛盾。”乳业高级研究员宋亮分析称。
除了进口乳粉,常温奶进口也在放量上涨。公开数据显示,国内液态奶进口量从2010年的1.59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18.45万吨,2014年1~10月已达20万吨,预计全年将有28万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1~9月,包括常温奶和乳粉在内,国内乳制品进口量共计149.86万吨,同比增长36.5%,预计2014年全年可达180万吨。
“进口乳品全部折算原奶约1350万~1400万吨,占全国用奶需求量的1/3,按照国内泌乳奶牛平均单产6吨算,进口乳品折算原奶相当于230万头泌乳奶牛年产量。”宋亮坦言,目前进口乳制品已占据国内整体乳品消费量的1/3。
中北蓝海FMCG品牌营销策划机构首席项目运营总监王子恒认为,大量进口奶涌入,致国内原奶生产相对过剩,在进口乳粉的低价刺激下,国内液态复原乳重新抬头,使得国内乳企的原奶消化量骤减,导致低价收购原奶,甚至拒收。
“国内乳制品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乳企重常温奶轻巴氏奶,过多过量使用还原奶,无法拉动生鲜奶源和养殖业的扩大发展。”王丁棉称。
引导奶农规模养殖
乳制品蜂拥进入国内,国内奶业已告别2008年之前的高速发展阶段,牛奶生产自给率大幅滑坡。
公开数据显示,国内奶牛存栏量2010年到2013年分别为1420万头、1440万头、1493万头和1442万头,业内人士预计,2014年可能不到1400万头。2010年到2013年,国内牛奶生产总量分别约3576万吨、3656万吨、3744万吨和3531万吨,可以看出2013年出现负增长。
王丁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国内奶业发展的分水岭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这之后国内奶牛养模式倾向于规模化、集中化,甚至走向了一个极端,特别是万头牧场。
虽然万头牧场从开建之日起便伴随着质疑声,但万头牧场却越建越多。据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谷继承透露,万头牧场数量有增无减,算上已建、在建的,超52家,准备要建的约24家。
“环保压力是规模养殖的首要问题。”谷继承认为,万头牧场的建立意味着大量粪污、废液的产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污染物处理。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应重点扶持家庭牧场和养殖小区,既能保证奶源质量,也可避免环保压力,且盈利能力更强。
针对近期“倒奶卖牛”事件,1月7日农业部下发《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千方百计组织协调加工企业保证生鲜乳收购。
业内人士坦言,“预计2015年第三季度国内生鲜乳收购价格可能会随着国际市场逐步回升,否则政策协调下的收奶行为难以持久,部分奶户还是会因为价格长期低迷而选择退出。”
《通知》指出,各地要特别加强对散养户和小规模户的技术培训,推动散户入区入园和老旧奶牛养殖小区改造升级,引导奶农向标准化规模养殖方向发展。
宋亮表示,“国内奶牛养殖最大的问题是奶价不具国际竞争力,一是无论大规模养殖还是中小规模养殖,由于苜蓿等高蛋白饲料缺乏、防疫费用高涨等造成系统性成本高;二是仍占主体的中小规模养殖独自承担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潜在成本大,比较收益低,养殖积极性不高。”
“发展家庭牧场或养殖小区,核心在于推动土地流转、增强融资能力、构建配套灌溉、防疫等基础服务设施等。一方面能提升奶农积极性并推动上游系统产业全面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上游议价能力,与下游形成稳定合作关系,减少博弈。”宋亮认为,只有符合中国现代化养殖业的产业组织模式建立起来,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养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