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目前已完成10万件(套)文物登记

20.01.2015  05:00

  新疆可移动文物家底有多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表明,新疆文博系统单位已普查出10万余件(套)可移动文物,占全疆文博系统收藏可移动文物总数的93%。

  工作人员准备给文物拍照。(图由自治区普查办提供)

  19日,自治区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专干赵德文说,截至目前,已有98家国有收藏单位完成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上的单位信息和普查工作人员信息的注册工作。在这10万余件(套)的可移动文物中,钱币、陶器、档案文书、铜器、竹木雕类文物占大多数。

  赵德文表示,本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类别达到35项,在普查当中,发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藏品没有进行整理。2015年,新疆可移动文物普查将从文博系统单位转向教育系统、宗教系统和金融系统等国有单位。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三次普查。对于可移动的文物,比如名家手稿、传世书画,由于散落各地,数量庞大,一直没有做过统计。从2013年4月开始,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在新疆同步展开,新疆将用三年时间为字画、瓷器等可移动文物上户口。

  新疆博物馆馆长侯世新表示,新疆馆藏文物相比内地众多馆藏文物而言,因为特殊的干燥环境,文物保护处于自然状态。在普查当中发现众多木器类、纸质类、食品类文物,这些新疆保存的可移动文物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比较罕见,集中反映了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特定时期文化交流融合的状况,此类文物由于时间久远,比较脆弱,需要在保护中格外注意。此次普查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但意义重大,同时也是对新疆可移动文物的摸底,为今后更好保护奠定基础。

  据悉,本次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务院统一组织、在全国范围实施、针对可移动文物的首次普查。在国家文物局官网上设有“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相当于给文物发放了一张“身份证”。(记者巩亮亮 实习生杨婷婷)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又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包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等;可移动文物是指馆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在中国,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以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或民间收藏为单位。

  2013年4月18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标志着摸底工作的全面展开。这次计划历时5年的可移动文物普查,针对国有单位的藏品,暂不涉及民间收藏。

  据了解,英国第一次文物普查用了30年时间;意大利的文物调查保护工作从二战前就已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仅完成已知文物的8%~15%;法国将文物普查作为一项“永不落幕的系统工程”,于1962年启动,至今仍在进行。(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