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价格改革焦点三问

01.03.2015  15:22

  发展改革委宣布4月1日起将非居民用存量气和增量气门站价格并轨,全面理顺非居民用气价格,同时放开直供用户用气价格。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又向前迈出一步。

  非居民气价理顺后,居民气价怎么改?直供用户议价能力有多大?天然气价格改革能否打破垄断格局?

  居民气价怎么改?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居民用气门站价格不作调整,对居民生活和价格总水平没有直接影响。

  “改革把握了油价下跌这一有利的时间窗口,使得价格改革的风险降到最低。”发展改革委宏观院研究员姜润宇说,此次非居民用存量气和增量气门站价格并轨后,存量气全年提价总额和增量气降价总额基本相当,社会负担总体持平。

  业内人士分析,我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仅为6%左右,且下游多数用气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通过向下游产品价格传导,非居民用气价格调整间接影响居民生活的可能性较小。

  虽然非居民用气价格调整对居民生活不会有大的影响,但将在今年底全面建立的居民用气阶梯价格制度,会不会增加居民生活负担?

  根据去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气阶梯价格制度的指导意见》,居民用气分为三档。第一档用气量按覆盖区域内80%居民家庭用户的月均用气量确定,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气需求,气价按照基本补偿供气成本的原则确定,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价格调整方案强调,不得通过减少居民用气量等方式变相提高居民用气价格。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明确,在非居民用气价格全面理顺后,我国将来要在做好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的前提下,逐步理顺居民用气价格。

  直供用户议价能力有多大?

  直供用户是上游气源企业直供的发电、钢铁等大型工业用户。市场担心,在天然气气源和管道运输主要由几家大央企控制的格局下,直供大型工业用户是否具有议价能力?会不会只能被动接受涨价?

  近年来我国陆续放开海上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出厂价格和液化天然气气源价格。放开直供用户门站价格后,我国已有40%的天然气价格实现市场化。

  “对于这次放开直供用户用气价格,中石油的担忧反倒比较大。”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说,直供用户用气量大,能源替代性强。尽管中石油占有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在供需总体宽松的形势下,放开很可能带来价格的下降。

  天然气门站价格包含天然气出厂价格和长输管线的管输价格。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说,选择放开直供用户用气门站价格作为改革试点,主要有四点考虑:一是天然气可替代性很强,其他能源产品均可与之形成竞争;二是近年来海上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和液化天然气产能逐步增加,上游气源已形成竞争格局;三是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国际国内天然气市场供需相对宽松;四是直供用户用气量较大。“这都增加了直供用户的议价能力”。

  上海市政府已批准组建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开展天然气现货交易。直供用户用气门站价格放开后,国家将引导这部分气量进入交易中心进行交易,逐步形成中国天然气市场价格。

  “过去由国家价格主管部门确定门站价格,定低了供气企业不满意,定高了地方政府不满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说,随着市场逐步发现价格,会让产业链各环节逐步明确价格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企业进口天然气要考虑国内承受能力,地方政府也要从自身价格承受能力出发来要气。

  市场也担心,如果天然气价格再度走高怎么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光建说,下一步改革重点是培育竞争性市场,防止供给方对价格形成垄断。“一个竞争性的市场将对价格变化做出最合理的资源配置。

  天然气价格改革能否打破垄断格局?

  发展改革委明确,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完全放开气源价格,政府只监管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管道运输价格和配气价格。

  目前我国天然气市场整体上处于相对垄断的格局。上游气源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央企控制,油气管网设施建设、运营主要集中于少数大型央企,主干油气管网处于高度垄断经营状态,部分省份也出现天然气管网由地方企业垄断经营的现象。

  “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无法单独通过定价机制的调整来实现,必要的体制条件是管道的第三方公开准入、配气方的公开准入以及上游气源形成竞争格局。”发改委价格司人士说。

  从国际经验看,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开始都由少数企业主导天然气市场,随着整个市场趋于成熟,通过向大用户放开价格,引入新的供应者推动市场化改革。

  邓郁松说,此次放开直供用户用气价格,目的就是要倒逼管道第三方准入和开放,创造条件把非直供用户放开。

  姜润宇说,我国天然气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的早期阶段,推动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市场稳步发展,另一方面要从加强立法和政府监管入手,确保市场健康发展。(记者安蓓、陈炜伟、陈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