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援疆实施“三个一”工程农民提质增效

22.01.2015  11:39

援疆网讯 (记者 张云海)“以前我们不敢相信戈壁滩上能长出蘑菇,是援疆的天津技术人员通过技术攻关帮我们实现了脱贫梦。过去靠种地、放羊全家9口人年收入只有7000元,现在种蘑菇我一个人的年收入就达到4万元。”正在温室大棚里为蘑菇浇水的农民买买提•麦提萨迪尔音说。

以前种一亩地的土豆才产2000多斤,采用新品种后现在达到6000到8000斤,产量翻了三四倍。原来一亩地收入500到600元,现在一亩地能挣2000多元。收成增加,收入也增加了。”策勒县农民图尔洪家去年种植的土豆喜获丰收,产量和收入都有很大提升。

图尔洪说的新品种就是由天津专家带来的“津引8号”,是目前国内高产、优质的马铃薯品种。和田风沙大、荒漠多,农民很难靠农作物种植实现增收。天津市在策勒县援建的金三农农业科技示范园,填补了当地农业产业的空白。

春节临近,也是和田大枣销售的黄金时期,去年由天津援疆推广试种成功的富硒、有机大枣,无疑成为和田大枣交易市场中的“新贵”。一亩地的产出卖出两亩地的价钱,提质增效的结果超乎想象。不仅枣农乐开了花,枣商更是为之一振,早早地将富硒、有机大枣定位为高端产品,这些大枣很快就出现在京津冀市场。

推广试种富硒、有机大枣的成功,只是天津援疆贯彻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化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一”工程的一个缩影。天津援疆紧紧围绕“”字做文章,按照“一人一亩果,一户一棚菜,一户一人就业”的目标,结合对口支援和田“东三县”实际情况,实施“科技兴果富民”产业援疆项目,投入援疆资金,实施援疆项目,从扩大林果种植面积、实现农民提质增效、推广农产品多元化三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助推和田林果产业升级发展。

作为示范种植基地,策勒县昊龙农场试种了2000亩富硒、有机大枣,去年秋天丰收让农场负责人朱越笑得合不拢嘴,由于是公司化运作,农场把售价定位在30元,直接瞄准京津冀市场,比普通枣价高出近3倍。拿着厚厚的检验报告,朱越底气十足地说:“使用富硒肥和有机肥后,一级果率提高57%,平均亩产增长30%,经国家质检专业机构鉴定,含糖量提高8%,维生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微量元素普遍提高。尽管去年的红枣收购价格普遍下降,但是我觉得好东西就应该卖出好价钱。

同样是“科技兴果”的受益人,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亚克兰干村的阿布杜卡地尔自家的富硒、有机大枣早已脱销,卖价高出别人将近一倍,如今他逢人便说:“天津援疆的富硒肥和有机肥就是好,明年跟着我一起干,卖完大枣咱们吃烤肉去。

目前,“东三县”以红枣、核桃、杏、葡萄、石榴为主的林果面积已达90万亩,人均2.3亩,林果年总产量55.9万吨,总收益42.84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278元,比2010年增长75%,高于地区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林果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42.8%,改变了“东三县”多年来一直在地区七县一市排名落后的不利局面,林果业已成为农民稳定就业和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4年来,天津援疆共建蔬菜大棚4000座、拱棚2320座,仅在2014年就支持扩建和改造大棚1000座。作为蔬菜大棚的承包户,策勒县的买买提明一家人都住在戈壁滩上,靠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等经济作物,只用两年时间便成功致富。“如果不是天津援疆项目,我们做梦也想不到,戈壁滩上也能种出蔬菜。大棚需要两个人工,拱棚1个人就能干,再加上县里有专门的技术员来指导,我们全家都在大棚里忙活,一年人均收入1.8万元,只要肯下功夫,致富其实并不难。”买买提明越算越兴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