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在策勒建起天津金三农新疆食用菌基地

25.09.2014  17:50
  

  这里是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的一号风口,风沙刮起来有3米高,高粱粒、玉米粒大的沙粒打在脸上都要暴层皮,人不能张口说话,只能打手势交流。当地人毫不夸张地形容,如果以120迈的车速闭着眼睛开半小时,都不会撞到一棵苇子。

  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在这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上,天津人建起了一片神奇的绿洲——天津金三农新疆食用菌基地。2011年9月10日,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来基地考察时说:“天津人创造了奇迹!唤醒了我们亿万年寸草不生的戈壁沙漠。

  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天津市农委支持的这个援疆项目,由天津市金三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承担,通过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如今,1500亩的设施大棚周围已绿树成行,公司在董事长孙少起的带领下,利用专利技术改造戈壁滩的土壤环境,引种成功灵芝和茶树菇、袖珍菇等食用菌,今年又成功引进马铃薯等蔬菜新品种,开发循环农业,带动当地稳定就业1000人以上。目前正实施着“一人一亩果、一户一棚菜、一户一人就业”的“三个一”援疆目标,还要建设“绿荫小镇”。

  早在2010年7月,天津市农委主任张国庆就带队来到了策勒,启动食用菌试验项目。2011年3月20日,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带队再次关注策勒。张国庆提出,大干100天,要在1500亩戈壁滩上大规模建设500个设施农业大棚。

  2011年3月23日,天津市农委专家团队和策勒县23个委局召开紧急会议,选址定方案。孙少起带领员工连夜设计,3月28日,项目设计图审核完毕。

  准备就绪,4月7日测量下尺开工。当地路过的人看了很新鲜,甩下一句话:“天津人脑子里有浆糊!”心生疑惑的孙少起转天又组织当地退休的、有经验的人召开了一个小会。当地人说:“我们戈壁滩上石头坚硬,这里是策勒县一号风口,解放初期刮翻过解放牌汽车,上世纪90年代末刮翻过小轿车。”于是孙少起带领团队连夜修改设计,改大棚底梁、立柱、圈梁,框架结构中1.2米的空儿改成1米,焊接改成螺丝连接,又增加柱子,保证坚固。这样算下来,在天津建一个棚要15~20万元,在这里达到了24万元。为了大棚保湿,向下挖1.5米深,布20公分沙子,铺上防渗膜,再布80公分沙漠土。

  可是种的时候第一批菇没有出来。后来发现在棚1.2~1.5米高的塑料上有很多小眼,塑料看上去是整片的,实际上已经跟筛子一样,不足以保湿保温。后来又蒙上一层黑膜仍然没有成功,最后换上大连合资企业生产的膜,终于出菇了,而膜价又提高了近一半儿。

  策勒县每年3月中旬到6月中旬,几乎80%的天数是风沙天,50%~60%的天什么都干不了,可是过了这个季节就没风了。一个周六下午刮风了,孙少起他们开车回来一看,10个帐篷都不知道被刮到哪里去了,只有地上的铁圈露着铁丝头,锤子、镐等重物还在,饭盒、水壶等都不知去向……

  后来当地人说:“你们别支帐篷,得挖地窝子。支帐篷都是找高地,挖地窝子得找低处。”孙少起他们选了一个比别处低六七米的洼地,挖了一溜儿3米深的沟,搭上席子。可是当年5月21日,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来了!山洪几十分钟就把3米深的沟子冲平了。房盖早已没了踪影,席子、被子被冲到了园区的墙边上,只有饭盒、水壶、拖鞋在水上漂着,望着眼前的情景,孙少起的心也随之悠悠荡荡地没有着落。

  张国庆的话在耳边响起:“事定下来就得马上干,干就得体现天津的质量,体现天津的速度,体现天津的科技!”孙少起很快振作起来,他们就地铺上塑料,铺上被子打起了地铺。后来他们在园区的前面筑起了3~4米高的大坝,挡住了洪水的来路。

  “大干一百天,展天津风采;千年戈壁一季迁,百年宏图两肩担”的对联挂在公司办公室。2011年11月3日,当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带队来到策勒时,这里的灵芝、木耳、金针菇、平菇、香菇都试种成功了,香菇、茶树菇、小平菇已经大规模地生产。到2013年,300个棚年产食用菌近2000吨。

  2013年7月,公司实施整体循环农业项目,利用废弃菌棒和当地的废秸秆、棉秆、棉籽壳等制成有机肥料。

  今年8月2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带领党政代表团,再次关注天津援疆农业项目,定位再建天津农业种业博览园。

  目前,公司已在策勒引种天津的沙窝萝卜、辣椒、西红柿等蔬菜品种和饲草高粱、玉米,天津的1.5万斤的脱毒马铃薯薯种在不同海拔的4个地方种植,长势良好。公司将再建32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用于脱毒马铃薯和各种蔬菜育种,建冷库,上马铃薯深加工项目,因为当地的饮食顿顿离不开粉丝、粉条。

  现在,公司带动当地农民春天种一茬马铃薯,夏末再种一茬胡萝卜,一亩地一年收入能超7000元,改变了当地自古以来种不成菜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