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脐带妈妈”张红英

03.08.2015  20:57

   

图为张红英在为牧区孩子看病。

    天山网讯(记者孙伟霞摄影报道)翻过雪山、趟过冰河,骑马行走在海拔4000多米巡诊路上的张红英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为“脐带妈妈”。10年来,她在牧场行医期间曾多次遇险、与死神擦肩而过。为使牧区孕妇顺利生产,怀有身孕的她依然骑马深入牧区接生;不论白天黑夜,只要牧民有需要,她提起药箱立即就走……

    她是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琼库什台牧业村唯一的汉族,也是村卫生所唯一一名女医生。她有家庭,孩子需要照顾,但面对3000多名少数民族牧民,她说:“县医院有我没我都行,可深山里的牧民需要我。

    “牧民需要就是我留下来的理由

    琼库什台牧业村是特克斯县最偏远的山村,距离县城90多公里,主要交通工具是马,下了马就只能步行。一些牧民的帐篷安在山崖斜壁上,山路极其陡峭,马蹄的边缘往往就是万丈悬崖,从一户到另一户牧民家,有时骑马需要走大半天甚至一天时间。2004年,毕业于伊宁卫校临床医师专业、自小与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熟练掌握双语的张红英通过考试,成为琼库什台牧业村卫生所有史以来唯一的一名女医生。

    “刚来时是夏天,我以为在这大山里待不到冬天就会被调回县医院,可没想到,时间一长我竟然离不开这里了,主要是离不开这些淳朴的牧民,他们需要我。”7月22日,张红英告诉记者,尽管之前做好了思想准备,可到实地一看,真没想到环境这么差,连住的地方都在漏风,尤其是夜晚特别冷,冻得直哆嗦,手机也没有信号,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牧区冬季较为寒冷,感冒、咳嗽多发。“张医生,冬天病号多,您先别回县城行吗?”面对牧民的诚恳请求,张红英选择了坚守。为方便牧民看病,她干脆住在了卫生所里。

    2005年,31岁的张红英有了身孕,“那时特别馋,就想吃苹果,可只有山外市场才有卖的,想到出一趟山需要好多天,这么多病人还在等着看病,我只好忍着。”张红英不好意思地说。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加之劳累过度,她的脸、胳膊和腿明显浮肿,患了严重的妊高症,2006年3月底被紧急送到县医院抢救,女儿比预产期提前两个月出生。

    术后张红英一度昏迷。接到医院《病危通知书》后,一贯支持她工作的丈夫心疼她,坚决不同意她再到牧区工作。可出院仅17天,她又回到了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只有亲自经历过,到牧民家里去过,才知道那里的条件有多么艰苦,牧民们多么需要我。牧民需要就是我留下来的理由。”这就是张红英留在牧区的答案。

    为牧区带来生命的太阳

    2006年2月的一天深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张红英从睡梦中惊醒。“我媳妇肚子疼得厉害,可能快生了,张医生你赶紧去看一下吧。”可当时,张红英自己也是一个即将临盆的产妇。冬季牧区的雪特别深,几乎埋到了小腿,而这名牧民的家离卫生所有四五公里远。在牧民的帮助下,张红英勉强爬到了马背上。巡山的护林员阿不力孜看见后大吃一惊:“大肚子婆你这是要到哪儿去?不要命了吗?

    骑马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牧民家,躺在炕上的产妇疼得又哭又喊,可张红英也是大肚子,没法蹲在炕上给产妇接生,于是让人将产妇挪到炕边,她自己则跪在地上帮助产妇。“哇……”次日凌晨2时许,听到婴儿响亮的啼哭声,张红英这才松了口气。婴儿顺利出生后,张红英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耐心观察产妇子宫收缩情况,直至凌晨3时许才离开,回到家时已经凌晨6时了。

    2009年春天,牧民哈山的孩子半夜发高烧,跑来叫她去看病。诊疗之后,看到天已快亮,张红英让哈山在家照顾孩子,自己骑马回村里。结果过河时马蹄打滑,她一头栽倒在冰冷的河里。当她爬出来时全身都湿透了,身上也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再也没有力气爬到马背上,只得忍着疼痛,牵着马回到了所里。

    “这是你的儿子,你忘掉了吗?”一名哈萨克族妇女指着一个小男孩对张红英说。2009年7月的一天,张红英乘坐从琼库什台村开往县城的班车去办事,途中一名牧民慌张地喊了起来:“这个女人快生了!”当时距离县医院还有40多公里,产妇眼看快不行了,张红英赶紧让司机停车,将产妇抬到路边的一户哈萨克族牧民家里,由于措施及时,产妇顺利分娩。“牧区孕妇大都不清楚自己的预产期,很多孩子都生在了求医的路上。”张红英说,从此以后无论走到哪里,她总会随身携带一次性手套和酒精等消毒用品。

    如今,这个她亲手接生的孩子已经6岁了。“这就是为我们带来生命的太阳。”主持人这样介绍张红英。在给孩子举行的齐勒大汗纳仪式上,张红英作为最尊贵的客人被专门请到主席台上,并为她献上了哈萨克族长辈才有资格穿的传统服饰。翻越“天堑”用脚丈量巡诊路琼库什台村的远冬牧场在包扎墩冬牧场范围内,而包扎墩冬牧场和琼库什台村被一座高达4000多米、被称为“天堑”的冰山达坂隔离,为使巡诊不留死角,必须翻越冰山达坂。女儿3岁那年,张红英主动申请到远冬牧场巡诊,而她要去的地方此前从未有女医生涉足。

    天刚蒙蒙亮,身上裹着羊皮大衣、脚上套着毡筒的张红英就出发了,牧民们居住得较为分散,有时走一天才能见到一两户牧民家。有一次,巡诊结束准备返回时,冰山达坂下起了暴雪,凛冽的寒风夹杂着雪片呼啸而来,才走到半山腰,雪就已经堆积到一米多高,埋到了张红英的肩膀。

    此时,被称为“天堑”的冰山达坂白茫茫一片,仅有的一条下山牧道十分狭窄,只能容一匹马通过,而且全是斜坡,稍不留心就会摔下山。提起那次巡诊,张红英说:“当时确实挺害怕的,大雪把下山的路埋住了,只能走牧道,如果真的摔下山,不死也是重伤。”然而,一想到那么多的牧民需要诊治,路途的危险就被她抛到了脑后。

    夏季虽然没有冬季的严寒,但巡诊路同样充满艰辛。牧道狭窄,山下是深不见底的阔克苏河,稍有不慎,就会跌落到河里,被湍急的河流冲走。巡诊一次至少需要十几天,由于携带的水量有限,干渴得噪子眼冒烟时才喝口水,晚上找个草垛子躺倒就睡,十几天几乎没洗过脸,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男人尚且坚持不了,作为女性需要克服的困难可想而知。

    10年来,远冬牧场方圆数百公里的山沟、河道、毡房都留下了她巡诊的脚印。“牧民居住的较分散,巡诊时没有走全也很正常。但我既然选择了这里,就一定要走到每户牧民家里,免得留下终身遗憾。”张红英说。

    记者采访时,张红英的女儿张子欣从县城打来了电话。“娃娃在县城上学,全托在老师家里,我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与女儿通完电话,张红英眼圈红了。女儿几乎是在马背上长大的,7个月大时就被她用布裹起来绑在马背上一起出诊,9个月大时就断了奶,刚到6岁入学年龄就离开父母独自在县城读书。

    7月正值盛夏,可张红英仍然穿着毛衣毛裤:“生完孩子几乎没休息,落下病根了。”牧区寒冷潮湿的环境令张红英的风湿性关节炎经常发作,实在疼得厉害她就贴张膏药。

    “作为一名女同志,这么多年坚守在偏远牧区,不容易,现在身体不行了,调回县城工作吧。”县卫生局的好意却被她婉拒了。

    “10年来,虽然她没有完成过高精尖的手术,也没有治愈过重大的疑难杂症,但她用自己的心服务每一个牧民,是特克斯县自‘新疆最美乡村医生’居马泰之后涌现出的又一个感动、激励卫生系统的典型,与其说是她离不开牧民,不如说是牧民们离不开她。”县卫生局党委书记鲁欣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