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大唐西域记》残卷现身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
最早《大唐西域记》残卷现身吐峪沟
专家分析:写本为唐僧赠给高昌王后代的礼物
亚心网讯(记者赵梅)1月12日,亚心网记者从吐鲁番学研究院获悉,文物专家确认吐峪沟石窟寺出土的一件文书为国内著名佛学经典名著《大唐西域记》写本残卷。据武汉大学教授陈国灿研究分析,该写本残卷应该是目前学术界所知道的数十种《大唐西域记》中年代最早的写本(指成书时按照手写形式流传的古籍,区别于刻本)。
据了解,这件《大唐西域记》写本残卷于1981年出土于鄯善县吐峪沟乡石窟寺,残卷高16.5厘米,长19.5厘米,整篇残缺达近三分之一,正面裱糊有其他文书,残卷字体娟秀,上有残存汉文10行。
残卷写本虽没有年代,但是,考古人员结合写本正面裱糊的官方文书和《大唐西域记》完成的时间即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研究断定,其距今约1300多年,属《大唐西域记》卷七《战主国》条下。
目前,学术界知道的《大唐西域记》版本多达数十种,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又被译成法、英、日等多种外文译本。在吐鲁番写本发现之前,年代较早的古写本为敦煌写本,距今1200至1100年间。
《大唐西域记》,又称《西域记》,共有12卷。是由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撰文。本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年)成书。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一说贞观三年)至贞观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见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是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
继续阅读
《大唐西域记》缘何来到吐鲁番
武汉大学教授陈国灿研究分析,《大唐西域记》最早写本之所以传入吐鲁番,和玄奘与高昌王室麴(读qū)氏家族的关系密不可分。
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记载:唐贞观元年(627),唐朝高僧玄奘为求取“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真经,只身一人从长安前往佛教发源地。当吐鲁番最高统治者高昌国王麴文泰听说玄奘即将到达伊吾(今哈密)时,立即派人前往迎接。
作为信仰佛教的国王麴文泰,为了能够长久留住玄奘,更是想尽一切办法,最终玄奘提议与麴文泰一起到佛祖面前去礼佛,并结拜成兄弟,再次确认“任师求法”。
玄奘临行前,麴文泰提出:你去西天求法,我全力支持,惟一愿望,你取经回来后,请务必再取道高昌停留3年,接受我的供养。
麴文泰派殿中侍御史护送,准备24封书信,给玄奘西行路途中要经过的24个国家的国王,请求各国给予协助,每封信还附“大绫”(高级丝织品)一匹作为信物。由于麴文泰周到而极其细致的安排,玄奘顺利地通过了西域各国。
据史籍记载和专家考证,17年以后,玄奘在印度取经归来,准备履行承诺时高昌国已灭,麴文泰早已去世。于是,他带着忧伤返回长安,书写他17年的取经历程,即《大唐西域记》。
陈国灿研究分析,玄奘完成《大唐西域记》期间,麴文泰后代麴智湛正被安置在洛阳居住,并即将上任西域最高统治者。于是,玄奘向他赠送西行求法的收获,以了却麴文泰的心愿,又尽到弘扬佛法的职责。
相关专家分析,麴智湛从长安带来《大唐西域记》后,把它交给了丁谷寺(吐峪沟石窟寺)。当时的西域人,特别是向往佛教圣地的僧人,对其读之恨晚,仅仅几年,写本可能就在批阅传抄中破损,为保护它的完好,后人可能又用废弃的官文对其进行裱糊。于是,就出现了今天人们看到的裱糊残缺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