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区:细微之处显巨变
裕民县巴尔鲁克山的野生芍药谷花开正盛。一望无际的花海是游客观光的好去处(摄于2008年3 月17日)。
开朗豪爽的“塔城族”,是多民族文化融情结出的硕果;“花开得放肆,天蓝得过分”是塔城人引以为豪的生态名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年以来,塔城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特别是2010年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塔城地区不仅实现了经济指数的上扬,塔城人民的幸福指数也不断攀升,这一切不仅体现在钱袋子鼓起来了、车轮子转起来了,更体现在清新的空气、宽敞的住所以及每个人舒展的笑脸上。
他们都是“塔城族”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蓓 范春海 周兴茂摄影报道)拉起悠扬的手风琴,跳起欢乐的舞蹈——2015年7月10日,记者走进塔城市文化广场,体验了每个周五周六晚上都会在这里准时举行的“塔尔巴哈台之夜·塔城手风琴角”活动。五位塔城市手风琴协会的不同民族、不同岗位的手风琴演奏者持不同型号的手风琴,为大家演奏了《卡拉布什嘎》《喀秋莎》《我的故乡》《黑眼睛》等国内外不同民族的曲目,伴随着相应的曲调,现场观众纷纷跳起交谊舞、踢踏舞等不同的舞蹈。应自治区图书馆邀请前来考察项目的山西省图书馆馆长魏存庆看到眼前这一幕,不由感慨道:“塔城的这种生活方式让我震撼,人们脸上这种发自内心的愉快是我好久没有见到过的。这么多民族这样自然又和睦地相处也是让我没想到的。”同行的湖北省图书馆馆长汤旭岩更是觉得这一个夜晚的所见所闻让他诗意澎湃:“我到过很多地方,塔城是让我感到最放松的地方。在这里我可以忽略民族,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当地的生活当中去。我认为文化的参与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一种情绪的体验,这也是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果你遇到一个塔城人,问他(她)是什么民族,对方或许会这样回答你:“塔城族。”请不要感到惊奇,他(她)的亲朋好友甚至父亲母亲可能都是不同的民族,这种情感的融合让他们不需要划分民族,他们都是“塔城族”。“这个范围往大了说,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华民族。”塔城地区口岸管理委员会调研员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说。
多民族互相欣赏、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才能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进步。多年来,无论领导班子如何调整,塔城地区始终将民族团结作为最宝贵的财富加以呵护。少数民族的各项社会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以干部队伍为例,全地区少数民族公务员3836人,占公务员总数的34.7%。各县市的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少数民族人数为1596人,占到总数的47.2%。
近年来,塔城市各小学在学生课间活动时都把跳各民族舞蹈当作健身项目来推广。学校教师们把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等多种民族舞蹈动作进行改编,融入现代元素,以简洁明快,方便易学的方式在校园中普及开来,让孩子们在歌舞中种下了各民族间开放包容、欣赏学习的种子。
从1996年至2012年间,塔城地区先后成立了7个少数民族文化协会,各民族文化协会积极开展各种民间文化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国庆节还是旅游节、无论是撒班节还是西迁节,民族文化协会都会组织排演庆祝节目,互相致以节日的祝福。
天蓝地绿家园美
58岁的张铁毛在老风口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区里已经生活了十几年了,面对着12万亩的树林、草场组成的绿色防风屏障,他感慨地说:“当年这可就是光秃秃的一片戈壁滩啊,风吹的啥都长不成。”老风口位于塔城地区西北部,是塔城盆地东进西出与外界相联通的咽喉要道,也是我国罕见的暴风雪灾害区,风区年均大于8级大风天气150余天,最多180天,最大风速高达每秒40米,治理前老风口路段每年冬季都发生冻伤冻死人、畜的事故。老张清楚地记得,2003年冬天下雪后,大风吹着雪,堆起来的雪比自家院墙还高,他家和附近两家邻居一起挖了两天,才开出一条通往公路的小道。
为彻底治理老风口风雪灾害,老风口防风阻雪一期工程1993年立项实施。塔城全区十年共出动义务劳工数53.3余万人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2.6万亩。治理后不仅保障了221省道老风口段交通畅通,还配套实施了科学合理的农牧业生态产业开发项目。这个项目在全国类似条件下最早提出“国家级重大生态工程”实行市场化管理,为改善塔城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一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种下的小树苗已经能够展开臂膀共同对抗风沙的侵袭,老张作为生态林管理承包责任人,也能在林间地收获上百亩的玉米了。
而今曾经危害塔城盆地多年的老风口在发展清洁新能源的思路下,又成为了可以造福民生的亮点。2007年以来,中电投、金风科技、国电塔城发电有限公司等风能开发大型企业先后入驻老风口,截至2014年底,塔城地区已建成并网发电的风电项目共11期,每期装机4.95万千瓦,总装机规模达54.45万千瓦。据塔城地区发改委统计,2014年塔城地区风电发电量达12.5亿度。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14年11月,经自治区经信委批复,国电塔城铁厂沟发电有限公司火电机组正式关停。这个于2002年初投产运行的火力发电厂按照国家节能减排规定,结束了十二年的运营,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加环保的清洁能源。
塔城地委、行署历来高度重视塔城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塔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大局来谋划部署,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发展理念,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几年进一步加大了治理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禁止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塔额盆地落地,切实保护好塔城地区优良的自然环境。
2012年4月,在中国环境规划院公布的333个地级以上城市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估排名中,塔城市是全疆唯一一个进入全国前十名的城市。
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2015年高考结束了,裕民县第二中学的孙宝霞填报完志愿后还常来母校门口看看,虽然即将开始大学生活,可是在这里学习生活的点滴让她难以忘记。
2012年裕民县实施高中学费免费。当年,孙宝霞刚上高一,过去三年里,不仅不用交学费,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学校每学期还会发放一定数额的助学金。当时孙宝霞和父母听到高中免费这个消息心里不知有多高兴,“以前家里困难,姐姐早早就辍学了,现在我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她告诉记者:“这项政策真是让我卸下了心里的包袱,可以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教育、医疗、养老这些百姓生活最关注的问题是民生建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2011年以来,塔城地区相继开展了“文化教育发展年”“科技卫生发展年”“建设交通发展年”等活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把自治区“民生建设年”部署要求落到实处,切实履行好、兑现好各项惠民承诺。三年来,累计投入民生支出247.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7%。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2569元增至1900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8862元增至11096元。
以额敏县为例,自2011年以来,全县共完成安居富民房建设8100户,受益群众3万人左右。特别是2014年大力推进“五房”工程建设,完成安居富民房2100户、农牧场危房改造995户、棚户区改造190户、公共租赁住房488套、干部职工集资建房1078套,群众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围绕解决“最远一家人问题”,投入2268万元,试点解决了329户无房户的住房问题,其中200户困难家庭免费入住,另外129户交5000元至10000元即可入住,该项工作走在了全疆的前列。
生活条件好了,精神世界的丰富同样不可或缺。从2012年起,塔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累计投入3640万元完成66个乡镇、26个农牧林场文化站建设,完成自治区下达的11个乡镇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和503个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乌苏市“五馆”综合大楼、和布克赛尔县“江格尔宫”、裕民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等177个文化体育工程主体完工。全地区实施教育项目705个,落实资金10.5亿元,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全地区已有裕民、托里、和布克赛尔等县实现12年免费教育。双语教育良性发展局面初步形成,全地区135所中小学、113所幼儿园已开展双语教学工作。
沙湾县的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典型阿里木·热合木吐拉的家也是社区的“文化大院”,每个月社区都会举办热闹的文艺演出,前来参加的街坊们还能吃到阿里木提供的水果点心,甚至抓饭。阿里木说,现在的日子好了,也要尽点社会责任。前来看演出的邻居沙拉买提·阿巴斯说:“我们亲眼看着巷子里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孩子们上学不收费,生病了也有了医疗保险,邻居们还能时不时聚在一起看演出,我想这就是幸福的好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