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宁牧道展览 用绘画讲述澳洲土著故事

29.01.2016  11:37

数十块展板上,色彩绚丽的点、线、面呈现在观众眼前,动物、植物、人物等形态各异。通过展板下方的解说,观众得以了解作品名称和画面信息:《食人族的故事》《七姐妹》《男性的故事》……近日,“Yiwarra Kuju:坎宁牧道展览”在成都举办。创作这些奇特画作的艺术家,是居住在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没有文字的他们,用绘画记录着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自己的人生经历。

展现澳大利亚土著文化

那个村庄非常危险,我见过那个(食人族)男人,我知道他就在那里。我不清楚白人是怎么去的。如果遇上他,他会把他们直接吃掉……别去那里,千万别跟那里有什么关系。”在自己的作品《食人族的故事》下方,澳大利亚土著画家、雕刻家Yunkurra Billy Atkins写道。

男性的故事》由5位土著艺术家合作完成,意在“展现这个村庄的基础——家族关系”。《Kulyayi》则是作者母亲和外祖父居住的村庄名称,展现了寒冷季节中当地人睡觉的方式,“用三齿稃和其他树木来挡风,在中间生火”。

相比之下, 亚 麻 布 丙 烯 画《Natawalu》就抽象了许多:红白两色的线条横贯画面,中央则是两个白色的圆圈。作者这样解说:“他坐着直升机过来,停在我父亲的帐篷边。他没有跟我说Kukatja语,而是说英语。我用Kukatja语跟他说,‘带我去Balgo买点药’。他们把我和母亲带上了直升机。”原来,作品描绘的是画家乘直升机在空中看到的场景,两个圆圈是地面的水源。

这些作品大都讲述了某个传说、故事,或者展示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

让坎宁牧道不单是“白人视角

说到“Yiwarra Kuju:坎宁牧道展览”,就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坎宁牧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澳大利亚由于道路通行受阻,牛肉贸易长期被生活在西部的牛仔们垄断,肆意提价的行为屡禁不止。为了打破垄断,澳大利亚政府于1906年派阿尔弗雷德·坎宁开辟一条纵贯澳大利亚南北的路线。1910年坎宁牧道正式开通,长约2000公里。如今,坎宁牧道是汽车越野爱好者的天堂,更有少数狂热的穿越爱好者徒步或骑行穿越。

然而长期以来,有关坎宁牧道的叙述基本为“白人视角”,土著居民的声音有意无意被忽略了。就如当地民众所言,“我们的故事没有白纸黑字,我们将用自己的绘画讲述它。

有鉴于此,澳大利亚国立博物馆联合一家独立艺术机构,发起了“Yiwarra Kuju:坎宁牧道展览”,旨在推广澳大利亚当代土著艺术,精选艺术品、文献复制并展出,总共包括了14块展板。并于2010年7月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办首展。此次,由澳方授权,“Yiwarra Kuju:坎宁牧道展览”来到了成都。“通过不同年龄艺术家的作品,展览讲述了坎宁牧道对土著居民的影响,以及牧道对周边村落的重要性。展览揭示出沙漠生活的丰富多彩,将冲突、生存、离开和回归的故事,通过土著居民的所见所闻和艺术作品、新媒体的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展览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