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到"福喜肉" 食品源头追溯制度为何成摆设?

17.09.2014  16:07

从“地沟油”到“福喜肉”,从甲鱼黄鳝等抗生素超标到蔬菜等化肥农药残留……一段时间以来,作为“舌尖安全”重要保障的食品源头追溯制度,被一些媒体曝为“聋子的耳朵——摆设”。

记者采访发现,国内食源追踪从2004年在部分省市试点以来,虽然出现了二维码和无线射频等技术手段,但总体上讲消费者对其比较陌生,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管并不完善。

业内人士透露,中国贸易总额中可追踪的生鲜食品占比几乎为零。“这是一笔糊涂账,主管部门也难说清。”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绍慧表示,食品源头主要指生产源头,农产品从初加工阶段起就应该纳入追踪范畴。“从流通信息链条看来,目前供应市场的一些粗加工、贮藏等环节尚可,模糊的主要是消费市场。

商务部在2011年公布《关于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在10个有条件的城市建设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形成流通节点信息互联互通的流通信息和责任追溯链条。

专家指出,这个指导意见通知只是针对有条件的城市,并不是全国统一的硬性规定,不具有市场监管的法规效力,因而各级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会打折扣。

记者采访发现,消费者对食源追溯普遍“不知情”。辽宁省消费者协会商品服务监督部何民表示,从未接到食源追踪的相关投诉。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指出,国内消费者尚处于识别生产日期、产品质量的低层次阶段,对产地情况、产品品类等高层次信息较少关注。“一个成熟的消费市场应提供覆盖全流程、全方位的信息资料和强制性监督手段。

沈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肉制品生产商说,对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生鲜集中零售供应方,“回扣和提点给足了,产品质量都能商量,谁还在乎生产源头?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就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表示,建设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的难点,主要在于流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和建设追溯体系的经验不足。

陈绍慧等专家表示,缺乏基本的检测检验和贮藏保鲜设施、结算交易信息化程度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食品安全制度落实难。

与发达国家大规模机械生产不同,中国分散化经营非常普遍,增加了信息采集难度。”张宝义指出,全国大约有50万家食品加工企业,其中70%是小企业,食品供应链条极为分散,流通组织化、包装化程度不高。“生产溯源体系尚未成立综合平台,导致消费者查询难。